內湖10歲女童多日未到校!師急報警破門 驚見和媽媽陳屍臥房
【記者林志青/台北報導】北市內湖區一名10歲女童於教師節連假後未到校上課多日,老師發覺有異通報,警方昨天(2日)會同房東及里長破門入內,發現女童和母親陳屍屋內,緊急通知親屬到場處理,並將報請檢察官相驗確認死因。

女童和媽媽相依為命
據了解,女童母親原本旅居美國,在美國有一段婚姻,但多年前和美籍丈夫離異後,返台獨自扶養女童,住在內湖一處租屋。
請假多日未到校 老師報案破門驚見憾事
女童母於9月底教師節連假前,幫女兒向學校多請2天假,原本昨天(10/2)應到校上課,但卻無故缺席,老師聯繫不上家屬,下午打電話報警,警方會同房東和里長破門,發現母女倆躺在床上已明顯死亡,衣著完整。
據了解,女童母親的姊姊於2011年過世、母親、父親則於2019年、2024年陸續過世,女童母親留下最後字句,透露親人相繼離世,只剩下她與女兒相依為命,感到孤苦無依,但擔心女兒無人照顧,才決定帶女兒一起走。
警方已通知房東、家屬及報案人到所製作筆錄,並報請鑑識人員到場採證,後續將報請檢察官相驗,並通知女童母親的姑姑處理後事。
知新聞關心您:生活沒有過不了的難關,珍愛生命,擁抱希望,衛福部安心專線 1925。
失去至親難走出
諮商心理師黃予岑曾指出,失去至親是人生中最痛徹心扉的經歷之一,尤其是喪父、喪母之痛,往往讓人久久無法釋懷,通常會經歷強烈的悲傷與失落感、罪惡感、無助與孤單、憤怒與不公平感、以及麻木與失去生活動力,陷入低落,甚至對周遭一切失去興趣,且會反覆浮現。
黃予岑指出,當親人過世走不出來,可能是有與過世的親人之間有未解的矛盾、未能表達的話語;有些人則因被教導要堅強,但壓抑悲傷,反而會讓情緒累積;也有人是缺乏親友支持、感到孤立無援;若本身有焦慮、憂鬱等心理困擾,喪親可能會加重情緒問題,使人更難走出悲痛。
黃予岑說,喪親的調適過程需要時間,但有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與悲傷共存,而不影響日常生活:
1. 允許自己悲傷
哀悼不是一場競賽,不需強迫自己快快恢復。允許自己感受痛苦,才是療癒的開始。
2. 理解哀傷的階段
Kübler-Ross的哀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以及Worden的哀傷四任務(接受失落的事實;經驗悲傷失落的痛苦;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及將對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未來的生活上。),都不屬於線性的狀態,過程當中我們可能會來來回回地經驗不同的情緒。所謂的階段和任務只是一種說法,為了協助我們更可以學習面對失落,有時候需要給自己時間去好好體驗。
3. 調適喪親哀慟的雙歷程模式(Dual Process Model)
哀悼不只是沉浸在悲傷裡,而是擺盪於「失落導向」與「恢復導向」之間的雙重歷程。知道失去會帶來痛苦與悲傷,需要時間陪伴和連結失去的親人,同時也會透過這些悲傷開始理解自己需要改變生活、接受新事物,並關注悲傷以外的事情,即恢復導向,尋找自己的新身分、新角色和新關係,允許自己在懷念與日常生活中取得平衡。
失落與恢復的導向是個擺盪的過程,可能一天內就會出現不同壓力向度的擺盪,無論處理失落或重建生活,都有賴我們多給自己一些彈性。
4. 重新敘說與親人的故事
透過敘述,我們可以重新詮釋與親人的關係,將注意力放在親人對我們生命的正面影響,而不僅僅是失去。
5. 書寫療法
嘗試寫信給已逝的親人,表達內心的思念、感謝或遺憾,這有助於釋放內在的情感,並幫助自己更好地說再見。
6. 創造新的連結方式
我們可以透過紀念儀式、回憶親人生前的習慣,或與親人的信念價值保持一致,來繼續感受他們的存在。
7. 尋求支持
參加喪親支持團體、與信任的朋友傾訴,或尋求心理師的幫助,能讓悲傷不再孤單。
8. 調整生活步調
維持日常作息,適量運動、接觸大自然,透過身心活動來減緩悲傷帶來的影響。
9. 給自己時間
悲傷沒有截止日期,不要因為外界的催促而勉強自己「放下」,而是讓自己逐漸適應新生活。
推薦新聞苗栗隨機砍人|11歲女童左胸穿刺傷急轉院! 院方曝最新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