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股東會1|通過2.85元股息 與英特爾12奈米合作2027年量產
【記者蕭文康/新竹報導】聯電(2303)今舉行股東會,通過2024年財報及2.85元股息案。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表示,展望未來,雖然地緣政治和產能過剩仍然是挑戰,但終端市場庫存調整的不均現象有望逐步緩解,同時AI的應用也將為我們帶來新的機遇,聯電將在現有基礎上持續扎根,專注於技術研發、多元產能、卓越製造和永續淨零的準備,致力為每位股東提供穩健的回報與持續的成長機會。

多元製造及布局、與英特爾合作共同開發12奈米平台順利推進
王石說,對聯電而言,2024年是策略佈局的重要一年,在技術開發、多元製造基地及未來AI市場應用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另與英特爾(Intel)合作共同開發的12奈米平台順利推進,為客戶提供先進技術藍圖,並在特殊製程開發中鞏固市場領先地位,避開產能過剩壓力。同時,聯電積極佈局先進封裝技術,以迎接AI與邊緣運算時代。
聯電長期致力於多元製造基地的佈局,這成為聯電的差異化優勢。台灣、新加坡、日本和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為客戶提供彈性供應鏈選擇。隨著新加坡P3擴廠的完成,及與英特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量產計畫,聯電將在多變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提供更多選擇與服務。
此外,聯電在數位轉型、卓越製造、企業永續及淨零排放方面也不遺餘力。台南Fab 12A導入工業4.0後,提升生產效率和品質,並獲得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燈塔工廠(Global Lighthouse)認證,肯定我們邁向智慧製造的成果。在淨零排放方面,聯電持續推動節能減碳,佈局再生能源,穩健朝向2050年淨零排放及全面使用再生能源(RE100)的目標邁進。
聯電去年每股賺3.8元、資本支出29億美元
2024年聯電的晶圓代工年出貨量達到344萬6千片約當12吋晶圓,年營收為2,323億元,毛利率為32.6%,營業利益率為22.2%。歸屬母公司的全年獲利達472億元,每股純益3.80元。資本支出約為美元29億元,主要用於台南Fab 12A、新加坡Fab 12i與中國Fab 12X的產能擴充,及各廠產品組合的優化,這些擴建項目將有助於聯電兼顧長期獲利能力與市占率的穩健成長。製程技術研發
2024年,聯電研發投入達到156億元,專注於開發5G通訊、人工智慧、物聯網及車用電子等領域所需的製程技術。隨著業界逐步向28奈米邁進,聯電在12奈米和14奈米特殊製程及3D IC先進封裝的研發變得至關重要,以保持領先並實1. 12奈米FinFET製程技術平台(12FFC):此平台相較於14FFC,晶片尺寸更小、功耗更低,性能大幅提升,充分發揮FinFET的優勢,可廣泛應用於各種半導體產品。

與英特爾合作預計2026年完成開發並驗證
聯電與英特爾在美國合作開發12奈米FinFET製程,是聯電追求成本效益產能擴張及技術升級的重要策略。目前,12奈米合作進展順利,客戶對其商機持樂觀態度,並認為聯電的12奈米性能極具競爭力。此合作將協助客戶升級至關鍵技術節點,提升北美市場供應鏈韌性,預計於2026年完成製程開發並通過驗證。
在技術製程方面,14奈米FinFET嵌入式高壓製程技術平台(14eHV):此平台的晶片性能相較於28eHV大幅提升,尺寸更小,能降低耗能超過40%,並應用於顯示器驅動晶片,提供更高解析度及更新速率。
22奈米影像訊號處理器(22ISP):此技術已於2024年導入量產,成為客戶首款採用22奈米製程的產品,不僅提升效能,還大幅降低功耗,為客戶帶來更佳的市場競爭力以鞏固其領先地位。
28奈米嵌入式高壓低功耗製程平台(28eHV-LP):此平台已於民國113年完成開發,適用於AMOLED面板顯示器驅動IC,能在不影響圖像畫質或資料速率的情況下,降低耗能達15%,預計於2025年量產。
28奈米非揮發性記憶體製程平台(28ESF4)及22奈米電阻式記憶體製程平台(22RRAM):這兩個平台已完成通用及物聯網微處理器的驗證,其中28ESF4經過製程優化,更達到車用晶片的規格,能廣泛供應於車用電子市場。
2.5D封裝晶片已完成產品驗證並進入試產
在先進封裝技術方面:在移動設備的射頻(RFSOI)元件方面利用晶圓級混合鍵合技術(W2W hybrid bonding)實現尺寸微縮,已完成產品驗證,預計於2025年進入量產;在邊緣人工智慧(Edge AI)方面,與供應鏈建立W2W 3D IC專案,進入邏輯晶片與客製化記憶體的異質整合驗證;在高效能運算(HPC)與雲端人工智慧(Cloud AI)方面,成功在矽中介層中加入深溝槽電容(Deep Trench Capacitor, DTC),為2.5D封裝晶片提供優異的電源完整性,已完成產品驗證並進入試產。
氮化鎵(GaN)元件製程:成功研發氮化鎵射頻(RF)元件及氮化鎵功率元件製程,其中氮化鎵射頻開關元件製程已進入量產,氮化鎵射頻功率放大器(PA)元件製程及氮化鎵650V功率元件製程皆已進入客戶產品驗證和試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