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輸在起跑線!休士頓透過AIT推動台灣發展太空港
【記者陳怡文/美國休士頓報導】美國德州休士頓作為全球太空產業重鎮,正將其埃靈頓機場轉型為商業太空港,此計畫不僅承襲NASA的太空任務遺產,更旨在發展「對點飛行」商業模式,大幅縮短全球旅行時間,雖然載人飛行仍有挑戰,但其貨運潛力巨大,台灣的國家發射場也已預留未來擴充為太空港的可能性,顯示雙方在太空運輸領域有潛在的交流與合作機會。

美國休士頓是全球太空產業的重鎮,關鍵原因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詹森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 JSC)所在地,JSC自1961年成立,是美國載人太空飛行的任務控制中心,包含水星計畫、雙子星計畫、阿波羅登月計畫,到太空梭計畫,以現在的國際太空站(ISS)任務,所有美國太空人的指令和通訊都是從休士頓發出和接收的。
休士頓共有3個機場,最早建置的埃靈頓機場(EFD)最初用於軍事訓練基地,另外,兩個商用機場為威廉霍比機場(HOU)、喬治布希洲際機場(IAH);隨全球商業太空產業蓬勃發展,休士頓決定在埃靈頓機場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商業Spaceport(太空港)。
截至2024年止,全球有超過30座運作中的太空港,其中美國擁有至少13座,數量最多,其他主要國家還有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另有超過15座新的太空港正在建設中或計劃於2030年前完工。

Spaceport計畫由NASA主導,是專門用於發射和接收太空載具的場所,目的是為了做商業使用,並以載人為目標,但有抗G力的問題要克服,但以傳統飛機為例,從休士頓機場起飛15小時落地台灣,若以Spaceport計畫來說,只需要2.5小時。
其概念是使用兩個飛行器,一個是起飛用、另一個是實際載貨或載人的「對點飛行器」,等於起飛用飛行器夾帶載貨飛行器至墨西哥灣後,載貨飛行器啟動引擎垂直向上穿出大氣層,至無重力之處,調整角度後對向台灣的機場,再以自由落體方式衝入大氣層,要將降落時再度發動引擎,最終落地跑道;與太空梭最大差別在於,利用火箭升空後,一節一節脱落後的無法再重複利用,不符商業成本、運轉。
休士頓旅遊局(Houston First)表示,未來飛行器開始做實驗,一定會試飛,若沒有太空港,其飛行器無法降落,台灣就輸在起跑線上;有與AIT商務組談及此概念,交換意見,也曾跟台灣科技部門的休士頓駐處人員聊過,他們想要進一步認識這塊。

據瞭解,美方相關單位也曾與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在國際交流的場合上,以非正式的形式交流太空港的構想,考量升空與降落的速度,一般乘客未經訓練不宜搭乘,因此貨物運送的可行性較高。
另外,初期的運輸成本雖高,但若能發展為普及且可重複使用的運具,也可預期未來能夠降低成本。
國科會今年辦理選址作業的國家發射場,確定落腳屏東的九棚,現階段的規畫仍以發射升空為主,但亦保留未來擴充為太空港、提供降落服務的空間與可行性。

太空港計畫,台灣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包含基礎建設、資金、人才、接軌國際等需努力,但台灣旅客可隨時隨地規劃前往休士頓太空中心(Space Center Houston)參訪,近距離接觸人類在太空的歷史、科技和設施,館內收藏超過400件太空文物,並提供了多個主要的展區和體驗,甚至可以觸摸月球岩石。
目前台灣國籍航空中,僅長榮航空提供台北直飛休士頓航班,每日一班,台灣時間晚間21時20分起飛,經14時飛行,休士頓當地時間22時25分抵達,今年也是長榮航空開航休士頓10周年,預計10/3開航德州第2航點「達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