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LV、Gucci等國際精品 為何會在中國賣輸本土品牌
【編譯陳怡妏/綜合外電】中國經濟這2年積弱不振,眼看「錢」途無亮的消費者購物開始講求性價比(CP值),使得中國國產品牌銷售急起直追,甚至超越LV、Gucci等國際大牌。
財經媒體彭博分析,中國5大國產品牌包括珠寶品牌「老鋪黃金」(Laopu Gold)、包包品牌「山下有松」(Songmont)、美妝品牌「毛戈平」(Mao Geping)、香水品牌「觀夏」(To Summer)、服飾品牌「之禾」(ICICLE)近2年銷售數字,發現老鋪黃金今年前3季的網路銷售比2年前成長逾1000%,山下有松網路銷售則成長90%,毛戈平、觀夏和之禾銷售也都有長足的成長,反觀Gucci在中國的網路銷售攔腰砍半,Michael Kors也下滑4成,部分歐美化妝品牌在中國最大購物網站天貓的銷售成績,甚至不敵中國品牌。
杭州知衣科技分析,老鋪黃金從去年10月到今年10月在天貓銷售達6.3億美元(約198億台幣),法國頂級奢侈品珠寶品牌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才賣出5700萬美元(約18億台幣)。毛戈平賣出1.25億美元(約39億台幣)的產品,是美國品牌Bobbi Brown的2倍多。
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預測,過去長期是歐洲精品天下的中國奢侈品市場,去年下滑約20%,是2011年以來最大跌幅。
中國品牌的崛起也獲得外國名牌關注,法國奢華珠寶品牌Cartier(卡地亞)母公司瑞士歷峯集團(Richemont)董事長魯柏特(Johann Rupert)今年5月被問到老鋪黃金是否對他們構成威脅時表示,「老鋪黃金與民族主義、愛國心綁在一起,在中國市場有很多優勢,但卡地亞是世界的。」
價格是許多中國消費者變心擁抱國產品牌的主要因素。32歲張小姐本來是法國蘭蔻(Lancôme)和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的擁護者,現在改用價格便宜一半的毛戈平,「過去我總是花大錢購買外國名牌,認為名牌才好,對於便宜的中國品牌不屑一顧,現在她已經找到更適合她且更平價的選擇,很難重回外國名牌懷抱。」
在上海金融業工作的30歲萬小姐,過去是愛馬仕(Hermès)和Tom Ford的狂粉,但她現在拿的是要價不到7千台幣的山下有松包包,化妝品用的是毛戈平,「我年輕的時候掉進消費主義陷阱,現在我只用真的喜歡的牌子。」
中國時尚業界人士認為,中國包包大有可為,「消費者現在不再追著名牌跑,更注重CP值。國產包包的用料和美學,已能跟國際名牌平起平坐,如果外國品牌不思進取,只知道賣商標,未來將會面臨極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