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跨域共創聯盟今成立 打造台灣機器人產業的新生態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為整合國內產業資源,強化國際鏈結,機器人跨域共創聯盟(Robotics Innovation Alliance,RIA)今(28日)正式成立,聯盟會長凌群電腦總經理劉瑞隆表示,聯盟作為連結機器人相關產業的重要平台,推動技術交流、應用拓展與產業鏈合作,並作為凝聚產業共識、連結政策資源的重要樞紐,攜手打造台灣機器人產業的新生態。
台灣ICT及電子技術基礎具備明顯競爭優勢
劉瑞隆表示,隨著人工智慧與多元行業知識結合,台灣憑藉其在資訊通信科技(ICT)及電子工業的技術基礎,具備明顯競爭優勢。台灣科技企業與專業團隊在電腦、電子相關領域已展現強勁實力,這將成為推動AI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
劉瑞隆分享,8年前公司投入機器人研發,因客戶特殊需求無法由市面既有產品滿足,團隊盤點現有技術後,開發了能夠辨識目標、精準互動的機器人系統。創新不僅展現台灣企業靈活應對市場需求的能力,也促使聯盟會員廠商發揮各自專長,鞏固台灣在全球機器人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彎道超車」方式搶佔新市場
劉瑞隆表示,台灣在晶片製造與網路切割技術上具備強項,可將這些技術運用於機器人邊緣運算端,以「彎道超車」方式搶佔新市場,而政府投入機器人計畫並推動公開試驗,有望促進技術升級與政策創新,支持產業持續成長。
隨著AI及機器人技術進步,未來5年預計將進入人機協同作業的工廠自動化新時代,生產線上將出現人員與機器人共同合作,改變過往以人力為主的生產流程。台灣在製造業實務經驗上有獨特優勢,有望超越其他國家。
技職院校結合產業界資源解決少子化問題
劉瑞隆表示,產業發展也帶來人才需求挑戰,鼓勵技職院校結合產業界資源,不僅補足企業所需人才,同時因應少子化帶來的招生困境。此舉可促進跨領域訓練、提升整體政經競爭力,並協助台灣產業走向國際舞台。
在國際拓展部分,劉瑞隆表示,日本、東盟等市場的合作潛力,台灣在行業型AI應用及專案執行力上具備優勢,有能力與各國形成互補合作關係。面對紅色供應鏈挑戰,美國、日本等地也有類似需求,台灣強化自身競爭力後,有望成為全球重要技術供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