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委示警TikTok演算法「裹糖衣的毒藥」 修法促政府別再坐視不管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TikTok掀起短影音熱潮,也風靡全球,不過,國際特赦組織2023實驗發現TikTok平台對有心理困擾傾向的青少年,推播大量涉及憂鬱、自殘等高風險內容,排台迄今仍未能提出演算法改善方案。據此,國際特赦組織、綠委林月琴、沈伯洋、林楚茵及精神科醫師林煜軒等人今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儘速審查演算法對兒少的心理健康影響,建立監督與平台責任機制。
林月琴長期投入兒少年權益保障,她引據2023年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調查,9至12歲國小兒童使用TikTok的比率高達46.1%,推算觸及國小3年級至6年級人數可能高達38萬人。
林月琴憂心,大量兒少隱私恐暴露於中國,目前政府對網路平台的管理多聚焦於打詐,卻忽略兒少網路安全,因此本會期她推動《人工智慧基本法》及《兒少權法》修法,納入年齡驗證、主責機關制度,預告強化平台課責機制,要求內容審查、監管演算法,同時研議對未落地境外平台的管理法源。

沈伯洋表示,現行政府對TikTok等數位平台的監管過於零散,無法有效保護兒少,TikTok年齡限制形同虛設、演算法具高度成癮性,用戶資料被中國存取、散播削弱民主敘事等風險,對國家安全與兒少隱私構成雙重威脅。
沈表示,將於本會期提出《個資法》與《兒少法》修法草案,賦予兒少刪除個資權,並促請數發部研擬更具系統性的數位平台監管機制,建立長效防護。
林楚茵指出,根據2025年台灣民主實驗室的調查,15至18歲青少年中有高達42.3%每天多次使用TikTok,然而,平台缺乏有效審查內容與分級機制,導致許多不當或錯誤資訊透過演算法,推播給兒少,形同「裹著糖衣的毒藥」。林強調,兒少尚在價值觀發展階段,長期接觸此類內容將對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政府不能再對這類境外平台的風險坐視不管。

醫師林煜軒表示,近10年研究顯示,10至24歲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盛行率,已達10年前的1.5至2倍,女性增幅尤為明顯,他表示,2000年後出生的世代成長於高度數位化的環境,手機、平板與社群平台無所不在,儘管提供了自我表達與社交支持的新途徑,卻也帶來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散佈與網路成癮等新型風險。
林煜軒進一步指出,從台灣大規模調查發現,性私密訊息影像散佈與青少年自傷風險密切相關,呼籲政府應優先針對高風險網路行為建立常態化監測與早期介入機制,並推動平台演算法的透明與責任歸屬,以實質保障兒少心理健康。

國際特赦組織表示,歐盟已制定多項法律,如《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與《數位服務法》(DSA),嚴格禁止平台對兒童使用者進行個資剖析、精準廣告推播,並要求平台評估演算法對兒少心理健康的風險。
國際特赦組織指出,TikTok僅在歐盟遵守這些規範,在台灣等地仍將兒童資料視同成人,持續進行個人化推播,台灣目前缺乏立法保護兒少數位安全,呼籲政府儘速修法,加強監管,保障兒少在數位環境中的身心健康、個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