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台積電: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珍貴資產 「獎學金暨提案」最高獲200萬

財經 產業脈動
2025/09/28 10:10
克里夫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首屆「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暨提案獎勵」挖掘並培育生物多樣性潛力人才,確保生態保育知識持續累積,使生態領域的成長與發展動能源源不絕。針對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中的大學生、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提供「新秀獎、菁英獎、提案獎」三大獎項,今年共計22件提案脫穎而出,昨日頒獎典禮表彰,並依獎項類別,最高可獲新台幣200萬元獎金,以激勵其保育實績或資助提案付諸實行。

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獎盃以台積電硫酸銅廢液,循環再生的銅管再製而成。台積電提供 zoomin
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獎盃以台積電硫酸銅廢液,循環再生的銅管再製而成。台積電提供

獎盃以硫酸銅廢液再生製成

本屆獎盃是以台積電硫酸銅廢液,循環再生的銅管再製而成,以無限大符號為意象,象徵生物多樣性在大家齊心努力下邁向生生不息的永續發展。

「第一屆台積電生物多樣性國際論壇暨頒獎典禮」集結海內外生物多樣性領域專家深度對話,探討生態與保育的發展可能。同時,針對第一屆「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暨提案獎勵」獲獎提案舉辦發表會,成就生物多樣性潛力人才與重要生態研究交流,深化生態教育培力,樹立生物多樣性保育發展里程碑。

台積電於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啟動「Eco Plus! 生態共融計畫」,以棲地、物種與知識培力等三大面向,跨界合作並全方位啟動行動方案。其中,在知識培力方面,台積電攜手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社團法人台灣植物分類學會發起「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暨提案獎勵」。

「第一屆台積電生物多樣性國際論壇暨頒獎典禮」由台積電財務長兼發言人/Eco Plus!生態共融計畫指導主管(Executive Sponsor) 資深副總經理黃仁昭邀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蘇振綱常務副主任委員、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楊嘉棟所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文山館長擔任頒獎人,共同表彰獲獎提案。

黃仁昭: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珍貴的資產

台積電財務長兼發言人/Eco Plus! 生態共融計畫指導主管(Executive Sponsor)黃仁昭表示,「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珍貴的資產,台積公司深知其重要性,積極媒合各領域專家,希望能推動跨領域共同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創新解方。同時,我們也著重跨界合作,攜手產、官、學、研各界夥伴,匯聚集體智慧,為保護水域與陸域生態系統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案,並擴大影響力。

此外,為進一步向下扎根,鼓勵更多年輕世代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育,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暨提案獎勵期盼吸引更多機構與年輕學子參與,激發他們的熱情與創意,並厚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理念,為永續未來共同努力。」

台積電生物多樣性國際論壇以「AI 世代下的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與資源永續管理」為題,分別由國立成功大學玉山學者五條堀孝,以及國立中山大學江友中特聘教授暨評審委員進行國際專題演講。為深化跨界溝通,活動座談會除邀請二位講者,亦邀請中央研究院周昌弘院士暨評審委員擔任主持人,並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楊嘉棟所長暨評審委員,以及中研院院士暨國立中興大學楊秋忠國家講座教授「共同針對智慧環境管理工具、治理策略以及管理技術等議題與談,激發知識交流的火花。

「台積電生物多樣性獎學金暨提案獎勵」獲獎提案發表會由國立成功大學蔣鎮宇特聘教授暨評審委員、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系丁宗蘇主任/教授暨評審委員、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邵廣昭榮譽講座/兼任教授暨評審委員領銜擔任主持人,激勵更多開放的創新思維與合作,帶動更多研究與解方,期待邁向「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目標。

第一屆台積電生物多樣性國際論壇暨頒獎典禮(由左至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文山館長、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蘇振綱常務副主任委員、台積公司財務長兼發言人/Eco Plus! 生態。台積電提供 zoomin
第一屆台積電生物多樣性國際論壇暨頒獎典禮(由左至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文山館長、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蘇振綱常務副主任委員、台積公司財務長兼發言人/Eco Plus! 生態。台積電提供

什麼是台積電「Eco Plus! 生態共融計畫」

隨著氣候變遷的挑戰加劇,維護生態系統與自然環境成為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台積電於2024年 5 月 22 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正式啟動「Eco Plus! 生態共融計畫」符,串聯企業內、外部資源,強化生物棲地連結、提升物種生存力、投入公民科學推廣,並發起獎勵制度支持生物多樣性潛力人才與重要生態研究,盼從棲地、物種與知識培力等三大面向,加速推動生態復育與自然教育培力的積極實踐。

台積電「Eco Plus! 生態共融計畫」涵蓋棲地面、物種面、知識培力三大主軸。計畫啟動以來,以台中廠區周邊為起點,攜手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連結筏子溪與大肚山的破碎生物棲息地,推動友善農作、山林綠帶營造與廊道結構物切割改善、溪流藍帶友善管理等棲地營造與保護,完善淺山庇護傘。

同時,攜手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灣植物分類學會,設置獎勵制度支持生物多樣性人才培育與研究、推廣公民科學及建置生物資料庫,期望加速生態復育與自然教育。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黃仁昭 # 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