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橋水位上升7公尺!草嶺段「堰塞湖」自然溢流 仍持續戒備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丹娜絲颱風帶來強風驟雨,造成南投縣清水溪草嶺段出現「堰塞湖」,位置約在清水溪雲林縣與嘉義縣交界流域,鄰近及下游鄉鎮包含雲林縣古坑鄉、嘉義縣梅山鄉、南投縣竹山鎮等。竹山鎮公所昨天緊急啟動人員撤離及避難工作,雲林民政處緊急預防性撤離在古坑鄉土石流保全戶共42人,由於警戒未解除,到中午12時繼續安置。

草嶺堰塞湖發「潰決警示」
受丹娜絲颱風與連日豪雨影響,清水溪草嶺段在8日出現堰塞湖情形,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應變小組研判該堰塞湖具潰決風險,昨天下午發布堰塞湖潰決警示,建議地方政府立即整備應變。

8區戒備
竹山鎮長陳東睦表示,針對清水溪沿岸低窪地區,包括桶頭、瑞竹、坪頂、鯉魚、福興、德興、中和與中崎等8里,執行預防性撤離措施,竹山鎮公所將於昨天下午5點啟動一級應變中心開設,並責成相關課室與里辦公處迅速完成人員動員、撤離及避難所整備工作。

雲林山區雨勢雖較前兩天趨緩,但仍不可輕忽鬆懈,到今天為止維持二級開設。雲林民政處緊急預防性撤離在古坑鄉土石流保全戶共42人,由於警戒未解除,到中午12時繼續安置。

清水橋水位上升7公尺
中央社報導,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副分署長張朝恭表示,昨天晚間6時堰塞湖出現自然溢流,而位於下游的清水橋水位明顯上升7公尺,之後仍有溢流情況。
張朝恭表示,堰塞湖自然溢流,蓄水量有減少趨勢,四河局會透過監測、空拍進行比對,掌握壩體、堰塞湖範圍變化、水位等情況;現階段持續注意中,下游警戒尚未解除,提醒人員與機具禁止進入河道內。

堰塞湖成因
堰塞湖主因山崩、土石流或熔岩堵塞了河谷、河床,儲水到一定程度而形成湖泊,「催生者」通常是地震、風災和火山爆發。速成的天然壩體結構比較鬆散,更沒有人工土石壩的擋水設施、過濾層等輔助結構,只要受到沖刷、侵蝕或蓄水量持續上升,大量湖水就會如同人類潰決的眼淚一般,瞬間山洪爆發,對下游地區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山崩、地震、下雨等種種因素都可能形成堰塞湖,重複累積與潰堤的過程,世上無數個堰塞湖就這樣不斷地生成與消失,循環期可能短至幾個月,也可能長達數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