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估5月、6月達高峰 20多歲女3年沒打疫苗重症進ICU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新冠疫情升溫!疾管署今(29)日表示,國內新冠就診人次已經連3週上升,評估國內新冠疫情將持續升溫,高峰落在5月或6月。另外,上週新增21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7例死亡病例,其中重症個案有一例為2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史,最近一次接種新冠疫苗已是3年前,目前入住加護病房治療。 2025/04/29 18:10 生活 醫藥
台南13歲國中生送醫亡!母質疑遭霸凌餵毒 調查結果出爐 【記者古和純/台南報導】台南13歲國中生2月24日送醫不治,媽媽在網路貼文質疑孩子在校遭霸凌、餵毒,引發熱議。檢警上月3日於台南市立殯儀館相驗解剖,而驗屍報告今天曝光,該生毛髮、血液、尿液檢驗均無毒品反應,死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心肌炎及心臟衰竭死亡;至於霸凌疑雲,台南市教育局表示,霸凌調查小組已於8日完成調查,確認霸凌案不成立。 2025/04/24 19:58 社會 突發現場 地方大小事
有高血壓曾患心包膜炎!郁方公公郵輪旅遊猝逝 奇特胸痛警訊要注意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藝人郁方今日在臉書發文,悲痛證實其公公、斐儷珠寶董事長陳君毅於13日凌晨,偕友在土耳其搭乘郵輪旅遊時,在海上安詳辭世,享壽83歲。郁方透露,公公與好友同遊土耳其,欣賞美麗風景,未料半夜突感呼吸困難、心臟不適,便在睡夢中離世。接獲噩耗的家人們雖痛徹心扉,但郁方也表示,公公失去婆婆後,多年來過得艱難,或許這也是一種求仁得仁的圓滿。 2025/04/14 15:31 生活 醫藥
「別來無恙」指的就是牠!恙蟲病已9起 他被咬「高燒2週、淋巴腫」哀號快死了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清明連假將至,且近期氣溫開始上升,蚊蟲活動開始活躍,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連假期間若規劃赴郊外掃墓祭祖、踏青或從事登山、露營活動時,因易接觸到蚊蟲(如:蚊子、蜱蟲、恙蟲)孳生的草叢環境,目前全台累計是9例,其中花東地區6例為多,若民眾出現「黑色傷口的」焦痂很可能就是被恙蟲咬了。 2025/03/27 09:05 生活 醫藥
腸病毒伊科11型重症增 台大醫示警:三月以下新生兒最危險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往年腸病毒重症多為71型或D68型,去年底開始伊科病毒11型重症病例增加,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表示,台灣很多年沒有流行伊科病毒,上次病例較多發生在2018年,現在孕齡婦女多數沒感染過伊科病毒,導致新生兒欠缺抗體保護,三個月以下嬰兒特別危險,容易侵犯腦、心、腎。 2025/03/25 18:37 生活 醫藥
腸病毒伊科11型又奪命 未滿月男嬰發病一週敗血不治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腸病毒伊科11型又奪命!疾病管制署今(3/25)日公布國內今年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為北部三週大早產男嬰,3月中旬陸續出現血氧低、心搏過緩、肝炎、血小板下降等敗血症徵候,發病一週後於3月17日死亡。今年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含2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2例是未滿1個月嬰。 2025/03/25 15:40 生活 醫藥
北部未滿6歲童流感亡!腦病變又猛爆心肌炎 住院4天救不回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流感疫情預估3月中旬到下旬才脫離流行期,疾管署今日公布上週新增1例本流感季死亡年紀最小個案,北部未滿6歲女童出現咳嗽和流鼻水隔天高燒40度、痙攣、意識不清,確診A流,但因為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猛爆性心肌炎,病況快速惡化,住加護病房第四天過世。 2025/02/18 14:59 生活 醫藥
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早產嬰嗜睡、呼吸喘 併發敗血和腦炎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南部一個月大女嬰成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疾病管制署表示,女嬰1月底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及餵食困難,發病3-4天後開始呼吸急促、血氧偏低及心跳過慢,急診在腦脊髓液驗出腸病毒,併發新生兒敗血症和腦炎,目前住院一週已從加護病房轉到中重症病房持續治療,病況改善不錯。 2025/02/11 20:05 生活 醫藥
少抱病出國!高空飛行免疫力下降 發燒加重心臟負荷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許多人礙於好不容易排好休假,機票和飯店都買好,延期很麻煩且可能有損失部分金錢,因此寧願抱病也要照常出國玩,但感染科醫師提醒,在高空飛行時人體免疫力會降低,身體不適甚至發燒不建議出國旅遊,發燒時心臟負荷增加,若又旅遊、照常工作、熬夜、泡溫泉都會加重心臟負荷。 2025/02/06 11:57 生活 醫藥
流感仍在高峰期!勿以為年輕就輕忽 醫籲這幾大族群要注意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藝人大S因流感併發肺炎病逝,大甲李綜合醫院胸腔內科主醫師任黃朝新表示,「流感不是感冒」,而是一種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指出,由於每年流感病例多在12月至隔年3月份達到流行高峰,目前仍是流行感冒的高峰期,所有年齡層皆可能被感染;其中65歲以上的長輩、嬰幼兒、或是有高風險慢性病的族群,易引發併發症甚至有死亡風險,需提高警覺。 2025/02/04 14:15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