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方老公國外出差腹痛!AI揪出關鍵救了他 AI醫療時代衛福部選6醫師赴美受訓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不少人習慣凡事先問ChatGPT等生成式AI,AI的提醒真的派上用場!藝人郁方的老公日前到阿布達比出差腹痛,詢問了國內外的醫生都認為是腸胃炎,但他總覺得不對勁,透過AI進一步詢問被提醒可能是盲腸炎,他因此立刻前往就醫,在搭機前確定是盲腸炎並進行手術,讓郁方感謝地寫下「AI時代拯救老爺!」
AI幾乎成了每個人的「問路站」,碰到事情就問AI,不過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李達宇團隊近期完成全球首項生成式AI在中風照護資訊提供上的表現評估,發現臨床表現幾乎都低於60分,也有醫師提醒民眾AI是輔具,別把AI當醫師。不過AI的確影響了醫療,衛生福利部本月19日上線國內首個專為醫療數位轉型設計的線上教育平台—「台灣智慧醫療學校」,聚焦醫療資訊安全、醫療大數據、醫療AI與醫療資訊等四大核心領域規劃正式課程架構,目標在於系統性培養醫療資訊長(CMIO)及其相關專業體系所需的跨領域能力,還派了6名醫師赴美受訓。
AI揪出盲腸炎
「AI時代拯救老爺!」郁方在臉書寫下驚魂,提到老公一個人到杜拜和阿布達比出差,在當地發現肚子不舒服,詢問了國內國外幾個醫生都認為只是腸胃炎,但他覺得不對勁,用AI輔助問ChatGPT,得到的答案有極大的可能性是盲腸炎,由於住的飯店旁邊就是沙烏地阿拉伯最好的醫院,他立即拎著行李到醫院去做檢查,「病因果然是盲腸炎,已經非常腫大。」
郁方提到,原本老公幾個小時後就要上飛機,非常幸運地提早發現並且緊急開刀動手術。「完全不敢想像,如果當時他忍耐悶痛上了飛機會有什麼樣嚴重的後果。」 她除了感謝老天保佑,也驚呼AI時代的差異。
問AI真的行?台大研究3大生成式AI表現不及格
生成式AI風行,不少人遇事就問ChatGPT等AI,不過並非萬能。中央社報導,台大公衛學者近期完成全球首項「生成式AI」在中風照護資訊提供上表現評估,研究團隊以ChatGPT、Claude、Gemini3大主流語言模型,模擬多種貼近臨床情境的中風照護場景,發現臨床表現幾乎都低於60分,少數情境可略高於60到65分。尤其在「提供患者可直接採取行動的建議」中,中風治療等高風險階段,錯誤或不完整回應時有所見。
這項研究在今年7月刊登於「npj 數位醫學」(Digital Medicine)期刊,李達宇的結論是,「生成式AI在一般健康資訊傳遞上也許具有潛力,但在中風這類即時且需專業介入的情境上,可靠性仍有待大幅提升。」
李達宇認為,在高風險的醫療照護中,即使是微小的錯誤,也可能付出生命代價,因此在AI發展過程中,教導病人「如何安全使用AI」,與技術發展同等重要。
AI是輔助 別把AI當醫師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保中呼籲,不能把AI當醫師,AI只能作為輔助工具,病人可以詢問AI自己該看哪一科,而不是靠AI做出醫療決定。
醫療AI來臨 衛福部選送6名醫師赴美受訓
人工智慧(AI)正重新定義醫療服務模式,未來的醫院服務亦將由軟體主導,但醫師與工程師之間因專業知識差異存在巨大鴻溝,導致許多數位轉型計畫推動不易。
歐美醫院普遍設立資訊長(CMIO)職務,由具備跨領域知識的醫師擔任協調者,並領導醫院數位轉型,考量台灣目前缺乏相關專業訓練的標準化課程,衛福部資訊處推動跨領域人才訓練,19日成立線上「台灣智慧醫療學校」,規劃醫療資訊安全、醫療大數據、醫療AI與醫療資訊等必修課程。
AI輔助成趨勢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指出,未來診間看病,醫師一定會搭配AI輔助,必須了解AI工具,有如基礎醫學訓練一樣,都要納入學習,因此,衛福部將要求醫學中心推派主治醫師參與必修與選修課程共60堂,其中48堂必修課程,一半邀請國際專家授課,另一半由國內學者與政府政策制定者講授。
至於「CMIO台美聯合培訓計畫」部分,李建璋表示,衛福部還會進一步甄選出6名醫師至美國受訓半年,返國後推動落地方案,促進臨床與資訊應用的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