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台灣虛擬資產投資人翻倍 央行:新台幣穩定幣誘因低

財經
2025/09/21 16:39
林巧雁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央行18日舉行第3季央行理監事會,針對近來熱門的穩定幣議題,央行發布報告指出,隨虛擬資產市值趨升,國內虛擬資產投資人也倍增。根據富達國際投信公司調查,台灣持有虛擬資產投資人比例由去年12%上升至今年24%,51%持有者預計未來1年增持虛擬資產。

USDC穩定幣示意圖。翻攝自Circle官網 zoomin
USDC穩定幣示意圖。翻攝自Circle官網

穩定幣容易淪為洗錢詐騙工具

根據Chainalysis推估,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台灣交易的虛擬資產價值約550億美元,相對當時全球虛擬市值約2.6兆美元,金額不大,比例約僅2.12%。

央行報告指出,穩定幣具有支付功能,如果缺乏適當監管,不僅不利消費者保護,還可能影響支付與金融體系的健全運作,加上虛擬市場詐欺、洗錢等非法活動頻傳,穩定幣可能淪為洗錢、詐騙工具。央行採取歐盟作法,將穩定幣相關規範放在虛擬資產專法中,非像美國設立穩定幣專法,央行將與金管會共同訂定相關子法。

穩定幣發行涉及向不特定大眾吸收資金,與電子支付的儲值款項來自不同特定大眾(用戶)所繳存資金的作法類似,且均為支付用途。穩定幣利用區塊鏈等技術所發行,央行指出,性質類似我國悠遊卡 一卡通等電子支付代幣化,不同之處為穩定幣可在虛擬市場交易,電子支付尚無此功能。

台灣人投資虛擬資產倍增。美聯社 zoomin
台灣人投資虛擬資產倍增。美聯社

新台幣穩定幣兌支付體系影響有限

台幣穩定幣須比照現行電子支付的100%信託保障,準備資產的一部分須為提存於央行的準備金,其餘部分則可參照國外作法,用於存款或購買高品質、高流動性金融資產(如短天期債券或票券)。流通在外的穩定幣屬於發行人的負債,準備資產類似目前電子支付或國內貨幣市場基金(MMF)的組合。

目前虛擬市場以台幣計價的虛擬資產不多,台幣穩定幣需求並不大,且台灣支付體系相當完整,已有信用卡、金融卡、銀行存款及電子支付等多元支付工具,央行分析新台幣穩定幣作為支付工具,對國內支付體系影響應有限。

央行報吿指出,新台幣穩定幣與新台幣(法幣)價值連結,大眾需透過金融機構存款將新台幣(法幣)兌換成新台幣穩定幣,以新台幣穩定幣進入虛擬市場作為交易媒介; 反之,新台幣穩定幣也可透過贖回機制換成新台幣(法幣)存入金融機構存款帳戶。此種新台幣穩定幣與新台幣(法幣)間1:1的兌換及贖回機制,可串聯金融體系與虛擬市場運作。

央行總裁楊金龍出席第3季理監事會會後記者會。梁建裕攝 zoomin
央行總裁楊金龍出席第3季理監事會會後記者會。梁建裕攝

穩定幣對貨幣流通影響不大

至於對國內貨幣供給與貨幣政策的影響,報告指出,新台幣穩定幣發行應僅造成市場資金重新分配,對台灣廣義貨幣總計數(M2)與銀行信用創造影響不大。民眾購買新台幣穩定幣後,發行人將所收取的資金用以購買準備資產,資金仍在貨幣體系內流通,M2大致保持不變。

新台幣穩定幣沒有利息,且新台幣非國際貨幣,大眾持有新台幣穩定幣的誘因較低,對國內銀行體系的信用創造影響有限。且台灣短期公債的流通量不大,可作為穩定幣的準備資產有限,加以購買短債的新台幣資金仍會回流銀行體系,不至於衝擊國內的信用創造過程。

此外,央行也仍可透過調整政策利率及公開市場操作,調節整體新台幣流動性,因此新台幣穩定幣發行應不會干擾我國貨幣政策傳遞機制。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穩定幣 # 央行 # 虛擬資產 # 新台幣穩定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