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橋合龍4|設計師哈蒂以「解構主義」風格聞名 驚艷世界建築作品一次看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哈蒂(Zaha Hadid)女爵士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她以大膽、動態、前衛的流線型曲線設計風格聞名全球。由她操刀設計的淡江大橋,連結淡水與八里,不僅是台灣首例透過國際競圖誕生的橋梁設計,完工後更將成為世界最大跨徑(450公尺)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哈蒂一生不斷挑戰建築極限,在世界各地留下諸多令人驚嘆的地標。《知新聞》整理她過去的作品,帶領讀者一同探訪這位女爵士的其它世界級建築。

哈蒂2004年榮獲素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被譽為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建築師。在獲得普立茲克獎之前,她就因對建築的傑出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並於2012年被授予女爵士的頭銜。2015年,她成為首位獨自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皇家金獎(Royal Gold Medal)的女性建築師,以表彰她的終身卓越成就。2016年,哈蒂因心臟病發作,不幸在美國邁阿密的一家醫院逝世,享年65歲。
MAXXI二十一世紀當代美術館,義大利
哈蒂以「解構主義」風格聞名全球,她大膽打破傳統形體,將建築元素解構、重塑,進而創造出令人驚喜的作品。MAXXI二十一世紀當代美術館是哈蒂在義大利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榮獲2010年度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史特靈獎(RIBA Stirling Prize)。這座位於羅馬北側的美術館,設計超越了傳統博物館建築的框架。它以複雜的體積、彎曲的牆面、多變且相互交錯的樓層,共同構成一個極豐富的空間與功能配置,讓參觀者可以循著不斷變化的、意想不到的路徑穿梭其中。

維也納經濟大學圖書館暨學習中心,奧地利
出自哈蒂之手的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Vienna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圖書館暨學習中心是當代建築的傑出典範之一。這座佔地達2萬8000平方公尺的建築,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高聳在屋頂上、如雕塑般懸臂探出主要入口公共廣場的巨型黑色方塊建築。它擁有令人驚嘆的前衛曲線、不對稱角度和優美流暢的線條,重新定義了學習空間的視覺想像。

廣州大劇院,中國大陸
哈蒂設計的廣州大劇院座落於市中心,緊鄰珠江。哈蒂為其賦予的意象是一對在河流中被水流磨圓的卵石。這座建築獨特的雙卵石設計,透過向珠江開放,提升了城市的風貌,並將相鄰的文化建築區與珠江新城國際金融中心的高樓大廈融為一體。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亞塞拜然
位於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eydar Aliyev Center)是亞塞拜然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這座建築在哈蒂2007年贏得國際競圖後便著手建造,其獨特之處在於流暢的曲線造型避開了尖銳的棱角,整體造型猶如波浪從地面上升至天空,然後逐漸下降至地面。這不僅是對後現代建築的致敬,也是對永恆循環的詮釋。


倫敦水上運動中心,英國
哈蒂為2012年倫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設計的倫敦水上運動中心(London Olympics Aquatics Centre),靈感源自水的流動姿態,創造出一種動態的建築形式,與奧林匹克公園的河畔景觀完美融合。起伏的屋頂設計如同從地面升起的波浪,既包覆又明確界定游泳池和跳水池的空間體積。這座場館的結構設計最初是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容納1萬7500名觀眾,並具備彈性,在賽後可縮減至2000人的規模,以供永久使用。

河濱博物館,英國
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的河濱博物館(Riverside Museum)位於克萊德河(River Clyde)與開爾文河(River Kelvin)交匯處。這座佔地7000平方公尺的博物館,結構形態宛如一座連接河流與城市的過渡區域,被定位為一座象徵性的橋樑,將這兩大元素融合。


哈蒂曾表示,「透過建築,我們不僅能探索未來的可能性,同時也能深入挖掘定義這座城市的文化基石。河濱博物館是一個精彩且獨一無二的專案,展品與建築在克萊德河畔這處歷史悠久、聲名顯赫的地點交相輝映,激發並啟發所有的訪客。這項設計結合了幾何的複雜性、結構的獨創性以及材料的真實性,延續格拉斯哥豐富的工程傳統」。
伊萊和伊迪特・布羅德美術館,美國
伊萊和伊迪特‧布羅德美術館(Eli and Edythe Broad Art Museum)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校園內。這座美術館的設計靈感來自該地區行人來往的動線和視覺上的連結。建築外觀棱角分明且有多面造型,與周圍的地形和人潮流動相互呼應。外觀的表面從不同角度看去,會不斷變化,並不會完全展揭示建築內部的內容。這種神秘的姿態,使美術館不僅僅是一個展覽空間,更是一個能激發好奇心,並與周圍環境建立緊密連結的文化中心。

銀河SOHO,中國大陸
位於北京市中心的銀河SOHO是一座結合辦公、零售和娛樂功能的綜合建築,於2012年完工。整座建築毫無銳角,設計理念反映出中國傳統建築的特色,類似北京胡同中相互連接的庭院,共同創造出迷宮般的開放空間。這種峽谷般的佈局由4個球形結構組成,這些結構透過彎曲的平台、庭院和人行天橋相互連接。

皮埃爾維夫大樓,法國
位於南法蒙貝列市(Montpellier)的皮埃爾維夫(Pierres Vives,音譯)大樓既壯觀又實用。這座由哈蒂設計的獨特作品,將檔案館、圖書館和體育部這3個機構整合在單一的建築外殼之中。這些不同的部分結合起來,使得建築從遠處看時具有強烈的整體識別性,但隨著距離拉近,3部分的特點便會變得清晰可見。

羅森塔當代藝術中心,美國
哈蒂為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Cincinnati)當代藝術中心設計的建築,全名為路易斯與理查羅森塔當代藝術中心(Lois & Richard Rosenthal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於2003年竣工。這座建築不僅是哈蒂在美國的第一座作品,也是美國首座由女性設計的美術館。當該座建築首次亮相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因其建築創新性而稱之為「冷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美國建築」。

安特衛普港口大樓,比利時
比利時安特衛普港口大樓(Antwerp Port House)在哈蒂逝世的2016年啟用,是她設計生涯中唯一一座政府建築,也成為哈蒂生前最後一批完成的作品之一。這座充滿未來感的傑作,以其標誌性的新未來主義設計語彙,呈現出氣勢磅礴的向前傾斜姿態,象徵比利時這座歷史港口城市源源不絕的創新精神。


在這座建築中,哈蒂大膽將現代建築直接建構在原有基礎之上,讓兩部分天衣無縫的結合。底層是建於1922年、經過翻新的舊消防站,上方則是未來感十足的玻璃與鋼結構,兩者交織出和諧而充滿張力的對比,成為向這位建築大師致敬的永恆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