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財劃法修法爭議懶人包 4大QA一次看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今年3月21日經總統公布施行,財政部依新法規定公式及分配指標完成設算,並保障獲配金額不低於今年度獲配數,雖多數縣市獲配金額翻倍,但仍出現不滿怨言。新法因條文所訂公式爆發無法全數分配等問題,《知新聞》整理修法緣由與爭議一次看。

上次修法是1999年
Q1:財劃法是什麼?為何要修法?
A:《財政收支劃分法》自1951年制定、1965年全文修正,距今最近一次修法,是在1999年配合精省而修正,已事隔25年。
《財劃法》修法重點為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規模與方式,簡單說就是下放更多財源給各地方政府運用,並改善財政分配落差。中央下放給地方的垂直分配上,提升所得稅(從10%提高至11%)、營業稅(從40%提高至100%)比例,土地增值稅全部回歸各地方。
在各地方政府的水平分配上,新法也統一直轄市與縣市政府間的分配標準,讓縣市與直轄市共分90.5%統籌款,改變之前直轄市一起分61.76%、縣市24%的比例,並保障離島3縣市共分2.5%。

不管怎麼分都有人不滿
Q2:新版財劃法為何爆發爭議?
A:2026年度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規模為8841億元,較2025年度4676億元增加4165億元,增幅達89%,大多數縣市獲配金額增加,但因修法條文不夠精準,產生一些語意錯誤,導致於300多億無法分配出去。
比如連江縣獲配金額竟然沒有調整,基隆市、雲林縣等則是不滿稅款與自行計算不符,高雄市抱怨增加最少。

非六都統籌分配金額均翻倍
Q3:哪個縣市增加最多?
A:六都增幅介於5成至8成,以雙北超過400億元最多,台北市增加442億元、增幅62.5%;新北市增加407億元、增加幅度73.9%,桃園市增加290.1億元,增幅80%居六都之冠,台南市增加169億元、增幅51.8%,金額六都最低;高雄市增加250億元,增幅49.3%為六都之末。
非六都以新竹縣市和宜蘭獲得最多,新竹縣市成長幅度都超過2.5倍;宜蘭縣也成長2倍。
除了澎湖、金門和連江離島縣市,非六都縣市2026年的統籌分配款漲幅介於112%至255%。

錯誤一籮筐待修法解決
Q4:新法有哪些錯誤?如何解決?
A:新版財劃法公式有無法全數分配、未明確規範財產稅成長率序位分數定義及計分方式、未具體明定分配鄉(鎮、市)核計項目、指標及權重等問題,不過無法分配的345億元為地方財源不得移作他用,會等修法後再進行分配。
學者建議可用行政解釋令彌補,不過財政部表示,文義上明確規定按全部直轄市及縣(市)計算,無法逾越法律文義範圍予以解釋逕予分配。
新版條文最大問題在「分母」,普通統籌稅款有90.5%分配給本島19個縣市,2.5%分配給離島3個縣,原本的計算公式是19個縣市一起分,分子與分母都是19;另外3個離島縣市一起分,分子與分母都是3。但是通過的條文變成本島19個縣市分子除以分母22個所有縣市,另外的3個離島縣市也是除與22個所有縣市,因此導致無法分配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