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急症照護」沒住院不理賠 石崇良:與金管會研商優化既有保單
醫療照護由住院逐漸移轉至門診,甚至回家住院,如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在宅急症照護等,不在商業保險範圍,衛福部與金管會開會凝聚共識,評估開發新商品可行性、優化既有保單。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今天舉行第5次委員會議,衛生福利部長石崇良在報告事項時提到,癌症病人已可於門診進行化學、放射或免疫治療,健保從今年8月起實施的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方案,允許病情穩定、原本需要住院施打靜脈抗生素的患者,改至門診注射,以減輕住院壓力。
甚至去年上路的回家住院模式「在宅急症照護」,這些醫療新模式不僅改變了醫療行為,對醫療商業保險也帶來影響。石崇良說,現行商業保險理賠條件多數仍以「住院」為依據,自民國112年起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舉行會議,盼商保不再以住院作為保單理賠唯一依據。
石崇良表示,衛福部與金管會6月20日舉行「志工意外團體保險、健保協同商保、醫療責任險」協調會結論,凝聚共識,由衛福部提供在宅急症照護、遠距醫療、居家醫療、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等相關經驗發生率、醫療利用及自費金額等資料,以供壽險公會評估開發新保險商品可行性。
至於既有保單給付條款規定需住院或手術,石崇良說,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思考運用具體有效的監理手段或機制,會同衛福部研商各類醫療保單內容、投保規模及給付樣態等,檢討既有保單結構及條款設計,並確實督導保險業者配合。
醫療新模式不僅牽動商業保險領域,人工智慧(AI)更有無限市場,尤其智慧醫療結合健康照護,石崇良表示,智慧醫療在全齡健康都應用,從健康者的運動飲食管理AI、疾病者病歷AI、長輩的智慧輔具與智慧手環定位等,現在已經從治療導向發展至預防導向、健康促進。
其中疫病預警智慧應用,以AI進行國際疫情監測,每天運用網路爬蟲抓取全球各地傳染病新聞,透過大型語言模型,自動生成重點疫情資訊摘要,石崇良說,已爭取智慧政府數位化精進發展科技計畫及韌性防疫安全網資訊基盤公建計畫,投入預算約新台幣1.3億元。
石崇良說,健保署也推出健康照護智慧應用8大工具,第1個是家醫大平台,串聯全人照護、第2個為健康存摺,強化自主健康管理、第3個是在宅醫療,整合照護資訊、第4個為遠距醫療,縮短城鄉差距。
石崇良表示,第5個是電子處方簽,完善數位就醫流程、第6個為推動基層醫療院所數位轉型、第7個是癌症治療數位轉型、第8個為整合全國性醫療費用資訊平台。納入健保醫療平權數位升級計畫、智慧政府數位化精進發展計畫等5項計畫,共約21.3億元。(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