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是可怕的世界 李遠哲警告:人類正一步步走向滅絕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今(10日)在「台灣橋樑計畫」開幕講座致詞時提到,2050淨零排放的地球,氣溫上升攝氏1.5度是「可怕的世界,我們正朝那個可怕的世界前進」,當氣溫上升、熱浪襲來,所有世代的人將會逐漸從地球消失、人類將滅絕。
李遠哲說,自己大約6個月前參加孫女的高中畢業典禮,對方告訴他,「爺爺我真的很敬佩你,你這麼努力工作,想讓世界變得更好」,沒想到他卻要她「話別說太早」。
孫女說,全世界的人,乃至於聯合國的共同目標,是不能讓全球氣溫上升超過1.5度,並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她說,「那真的很了不起 」,但他提醒孫女,那其實是非常可怕的世界,但她沒聽懂,還反問李遠哲,「為什麼你們要讓世界變得更糟?」
李遠哲示警:氣溫上升、熱浪來襲 人類恐走向滅絕
李遠哲回應,如果他們那一代人不努力,情況會更糟,人類甚至可能開始消失,特別當氣溫上升、熱浪襲來,所有世代的人將會逐漸從地球消失,甚至走向滅絕。孫女聽了很失望、不再敬佩他,甚至認為「他那一代的人正在搞爛這個世界」。
不過,李遠哲告訴孫女,或許到了她有下一代時,她的世代也會被責怪,被認為是導致世界變得更糟的一群人,並認為自己做得比較好,但其實不然,希望大家思考,「我們身處何處、要往哪裡去、我們正在做什麼,我們沒有走在正道上,所以不要慶祝得太早。」
為期2年「台灣橋樑計畫」正式啟動
為推動台灣與國際頂尖學術界的深度交流,中央研究院與國內12所學研機構共同推動的「台灣橋樑計畫 (Taiwan Bridges Program)」正式啟動。該計畫自2025年至2026年間,將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舉行系列演講與學術交流,藉此促進台灣與全球科學家的知識互動與人文對話。
此計畫在台大舉行開幕式暨首場講座,也納入該校「宋恭源先生頂尖研究講座」系列,係光寶集團創辦人宋恭源先生自2023年起慨捐支持設立。
開幕講座得獎者發現石墨烯 拿下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台大表示,開幕講座邀請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以發現「石墨烯 (graphene)」聞名於世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安德烈‧蓋姆爵士(Prof. Sir Andre Geim)蒞臨演講,開啟這場跨國科研交流的序幕。
石墨烯是一種僅由單層碳原子組成的新材料,兼具極高強度與優異導電性,開啟奈米科技的新時代,並被廣泛應用於電子元件、能源與醫學領域。
台大指出,也是這項突破,使安德烈‧蓋姆爵士與同事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Konstantin Novoselov) 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榮獲諾貝爾獎外,蓋姆爵士亦以幽默與創造力著稱,曾以磁場讓青蛙懸浮的實驗獲得「搞笑諾貝爾獎」,象徵其科學探索精神不拘一格。
身為計畫榮譽主席的總統賴清德指出,此次計畫的推動,展現台灣結合科學、教育與外交的能量。台灣長期以來在跨領域研究、前瞻科技與人才培育上成效卓著,於半導體、精準醫療、人工智慧與次世代運算等領域具全球影響力;同時也致力深化文化與人文底蘊,使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始終與人類共同的價值與未來緊密連結。
李遠哲表示,科學的價值不僅在於發現真理,更在於促進人類的理解與和平。台灣橋樑計畫讓科學家們能夠跨越文化與地域的隔閡,共同思考人類未來的方向。他強調,當科學以關懷社會與人類命運為核心時,才能真正發揮永續的力量。
台大校長陳文章說,這項計劃象徵的,不僅是科學知識的交流,更是理念與價值的連結。透過與諾貝爾獎得主面對面的學術對話,師生能夠直接汲取國際前沿的智慧與研究精神,深化科研能量並拓展視野。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指出,透過諾貝爾獎的高知名度,不僅激勵青年學子拓展國際視野,並喚起社會各界對基礎科學的重視,共同打造經費穩定、自由開放、鼓勵創新的科研環境。該計劃另一項重要意義,在於讓台灣學者有機會體會到,深度基礎的研究所需的動力、原創力、更重要的是耐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