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特遣隊還原探勘「死亡森林」 示警上游積2.5億立方公尺土砂隱憂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造成19人死亡、5人失蹤、百餘人受傷,這場台灣罕見的重大堰塞湖災害雖然已解除紅色警戒,然而冒險前往現場探勘的特遣隊示警,上中游地區還堆積著大量崩塌土砂,崩塌地形等地質狀況仍有待深入研究。特遣隊總領隊張光承還原當初深入探勘目擊堰塞湖旁「死亡森林」末日景象,仍餘悸猶存。
堰塞湖溢流萬馬奔騰 1540萬噸水瞬間湧出釀重災
根據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保署)資料,馬太鞍溪堰塞湖在9月23日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短短30分鐘內水位就從1141公尺驟降至1127公尺,相當於水位下降14公尺。換算堰塞湖面積約110公頃,等同於有1540萬噸的水瞬間湧出,水量約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對下游造成了嚴重的災害。
堰塞湖殘體仍有億方土砂堆積 兩特遣隊冒險探勘取得重要資料
雖然堰塞湖已於10月22日解除紅色警戒,但潰決後的天然壩體積仍約有1.1億立方公尺,且溢流口左岸仍有約1億立方公尺的土砂堆積在坡面。林保署資料顯示,從9月25日至10月25日,堰塞湖僅發生崩崖陡坡局部崩塌,未觀察到明顯的整體邊坡滑動跡象。崩塌位置在西高嶺山與清水嶺山之間的稜線南坡,該處是僅有獸徑、無人到達的深山。曾有2支特遣隊冒險抵達,留下了地形、地貌相關資料,這些資料成為後續調查研究、研擬策略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溢流前已規劃探勘行動 特遣隊分光復萬榮兩線深入湖區
中央社報導,特遣隊伍統籌與總領隊張光承受訪時回憶,早在7月21日薇帕颱風後,7月25日航拍觀察及科學檢測就發現馬太鞍溪上游形成堰塞湖。8月中下旬林保署雖曾派隊伍上山勘查,但未成功到達堰塞湖。張光承指出,林保署於9月8日委託他開設隊伍到堰塞湖邊觀察,因此探勘其實是在9月23日溢流事件之前就有規劃。他建議組織兩個隊伍,分別由光復、萬榮南北兩線深入堰塞湖區。
萬榮隊穿越500公頃崩塌區 高風險路線驚見水鹿受困泥漿
兩隊特遣隊伍中,光復隊9人在9月30日出發,萬榮隊6人於10月2日出發。張光承(同時擔任東區搜救協會搜救組副組長)率領的萬榮隊,路線雖然較光復隊短,是到達堰塞湖的最短距離,但必須經過500公頃的大崩塌區,植被裸露,未知性高、風險也高。他回憶,萬榮隊經過兩段斷崖,受限地形需垂降、找路,在崩塌後不曾有人前往的區域,發現一隻水鹿受困在泥漿中無法動彈,僅剩頭部與隊員對望,雖想救援但現實是自身也會陷入險境。
湖區地質破碎眼前灰塵蔽日 特遣隊目擊堰塞湖旁「死亡森林」
特遣隊沿著萬榮林道上行,觀察到馬太鞍溪中游是峽谷地形,進入湖區前地質非常破碎,眼前整片白朦朦,並非山嵐雲霧,而是灰塵蔽日。堰塞湖水色湛藍、風平浪靜,但溢流口的水流汩汩,一個轉彎後水勢變得洶湧,張光承懷疑此現象是地下水冒出。張光承說,他們觀察到湖旁的森林線底下樹林曾經是泡在水裡的,崩塌後全都覆蓋一層灰白色粉塵,已然成為「死亡森林」,腐朽酸味瀰漫在樹林間。他提到,崩塌的山壁有許多裂痕、滲出水,整個是不穩定的岩盤,地質非常破碎且鬆動。
中上游2.5億方土砂治理待解 探勘助科研掌握構造與狀態
張光承指出,目前堰塞湖的科學監測有限,未知的事仍多,包括500公頃崩塌地質的組成、構造、褶皺、斷層等都未有詳細研究,對森林、微氣候、生態、水文的改變都值得深入探討。他提到,目前林保署在湖邊放置水量計監測,並進行航拍與無人機空拍。特遣隊重點目的之一是「探路」,有助科學家未來有機會到現場觀察、採集,瞭解整個構造與狀態。他更擔憂的是土砂問題,上、中游有約2.5億立方公尺的崩塌堆積土砂,此次溢流事件流到光復鄉僅約1386萬立方公尺,因此對於那麼大量的土砂治理、對策仍待解方。
歷史圖資示警:洪水氾濫區多為水道舊徑 災害非偶然
萬榮隊員梁聖岳提到相關歷史水文,並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既是自然環境形成,大自然的力量讓人敬畏,因此人們的宜居處更應善加選擇。根據日治時期圖資套疊1948年美軍航照的研究資料顯示,洪水的氾濫範圍,其實正是水道原本曾經走過的地方。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指出,這似乎提醒:災害的發生常不是偶然,而是自然規律與人地互動長期累積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