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7巨頭」成過時名詞 AI浪潮下市場進入「GenAI 10強」時代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科技7巨頭」一直是近年來引領美股的代名詞,不過,在AI熱潮下,「科技7巨頭」看起來似乎有點過時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是「8巨頭」甚至是「GenAI 10強」的時代。

近年來美股一直由輝達、微軟、蘋果、 Alphabet、亞馬遜、Meta和特斯拉組成的「科技7巨頭」領軍,若基於「科技7巨頭」的投資策略(2023年初以來標普500指數超過70%漲幅有逾半是它們貢獻)會有不錯報酬,但也會錯過一些同樣有望在AI蓬勃發展的公司,例如博通、甲骨文和Palantir。
彭博報導,管理著24億美元資產的Artisan Partners投資組合經理Chris Smith表示,未來贏家將是那些透過AI開拓廣闊無約束市場的企業,它們將成為比目前7巨頭更龐大的公司;7巨頭雖在行動網路、電子商務等過往科技周期中勝出,但不意味著它們能在此波周期繼續領先。
科技7巨頭被精簡為Fab Four
但並非意味著原有7巨頭將退出歷史舞台。根據智庫預測,7巨頭市值佔標普500指數權重近35%,在13%營收成長的支撐下,其獲利預計將在2026年攀升逾15%,扣除7巨頭後,其餘標普500成分股明年獲利增幅僅13%,營收增幅僅5.5%。
只是該組合今年也出現明顯分化,輝達、Alphabet、Meta和微軟被認為在AI世界中處於有利地位,今年股價漲幅在21~33%,另一方面,蘋果、亞馬遜和特斯拉的前景則不太明朗,股價表現嚴重落後。
Smith指出,目前的科技7巨頭已難以代表AI領域的真正贏家,因此,許多華爾街人士和機構,提出一系列不同的巨頭投資組合變體:例如,有人將其精簡為「4巨頭」(Fab Four):輝達、微軟、Meta和亞馬遜。

Palantir因AI軟體需求強勁今年暴漲135%
Seaport Research股票策略師Jonathan Golub提議剔除特斯拉,形成「6大巨頭」(Big Six);Melius Research的Ben Reitzes等人則傾向於組成科技「8傑」(Elite 8),在7巨頭外加入晶片製造商博通(市值已是美股第7大)。
彭博指出,上述分類並無法全面涵蓋AI族群,例如甲骨文今年股價已上漲逾75%,其AI相關雲端運算業務正蓬勃發展;Palantir在科技股佔主導的那斯達克100指數中表現最亮眼,2025年因AI軟體需求強勁而飆升135%。
為凸顯華爾街正將目光投向7巨頭之外,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本月稍早宣布推出基於「Cboe 10巨頭指數」(Cboe Magnificent 10 Index)的期貨與選擇權產品。該指數除原有7家巨頭企業外,還納入博通、Palantir及AMD。

甲骨文今年漲幅超越多數7巨頭
即便巨頭數量從7擴大至10,仍可能無法涵蓋到的領域,像是甲骨文日前才創下1992年以來最大漲幅,鞏固其AI領域重要贏家地位。自2023年初以來,甲骨文股價已超越多數7巨頭,卻未被入選「Cboe 10巨頭指數」,這也反映這項評選的主觀性。
事實上,類似7巨頭概念的興起,在華爾街並不算什麼新鮮事,從20世紀60年代的「漂亮50」,到網路時代的那斯達克「4騎士」,再到本世紀初智慧手機和AI時代盛行的「FAANG」。
但正如這些組合在各自的時代佔據主導地位一樣,它們最終也都將領導地位讓給新名字,這一幕似乎也注定在AI領域發生。
目前,華爾街專業人士提到許多新時代的領軍個股,但某些公司在訪談中被特別頻繁提及,「台積電被視為AI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組成部分,與甲骨文和博通並駕齊驅。當Salesforce和Adobe等傳統領導企業正努力擺脫被時代淘汰的印象時,Palantir被認為是少數幾家人工智慧軟體領域的贏家之一。」
蘋果及特斯拉今年漲幅落後
談到不再耀眼的股票,蘋果和特斯拉則被提及最多,「蘋果的成長速度已不及其他科技巨頭,且在AI領域被認為遠遠落後,同時,隨著銷量萎縮和競爭對手湧現,特斯拉的電動車業務正承受巨大壓力。」
當然,兩家公司仍擁有大批股民支持其未來前景,蘋果的賭注在於iPhone將成為數百萬消費者接觸AI的入口,特斯拉投資者則期待執行長馬斯克推動的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計畫能帶來未來成長,這些均需AI支撐。
受惠於AI的產業名單不斷延長,包括電力生產商以及AI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例如通訊設備公司Arista Networks、記憶體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及西部數據、希捷科技和閃迪等儲存企業。

多家AI領域關鍵企業未上市
把握AI投資機會的另一項挑戰在於,多家AI領域的關鍵企業尚未上市。OpenAI理應名列AI贏家榜單,但對多數投資者仍遙不可及,儘管據傳其正以約5000億美元估值洽談股票出售事宜,Anthropic和SpaceX同樣未上市。
彭博指出,隨著AI普及,未來的受益者也可能逐步轉變,從推動技術發展的企業,轉向提供AI專用服務與產品的公司,最終惠及運用AI提升效率與成長的企業。這場轉型將最終決定AI領域的真正贏家,無論華爾街最終如何定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