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科技驅動國家發展! 賴清德認挑戰多:不能因風雨就偏離航道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今召開第5次會議,總統賴清德表示,國際貿易格局正劇烈重組,新的關稅壁壘、綠色供應鏈要求,對台灣帶來複合式的挑戰;來自氣候與經濟變化的雙重壓力,也對社會造成不安、加深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強調,政府會全力維持電力的穩定供應,確保民生、產業用電需求,也會提供各項協助給受國際情勢衝擊的產業,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一起克服挑戰。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每季召開1次,歷經第1年4場會,今舉行第5次會議,正式啟動第2屆委員會的任期。賴清德感謝第1屆全體委員的專業貢獻、建言,協助政府確立國家減碳目標、整合跨部會行動等關鍵工程,為台灣的淨零轉型奠定重要基礎。
賴清德介紹委員會新成員,一位是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林子平,另一位是台灣科學媒體協會常務理事、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雷雅淇。賴說,因應行政團隊的調整,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將與環境部長彭啓明共同擔任本委員會執行秘書,副執行秘書由總統府副秘書長鄭俊昇擔任;因職務異動,國發會主委葉俊顯、經濟部長龔明鑫擔任委員,感期待一起創造豐碩的工作成果。
賴清德指出,台灣近幾個月面臨風災水患、異常酷熱,這樣的氣候災害未來只會更頻繁、嚴峻,從亞洲的暴雨、歐洲的熱浪到美洲的森林大火,極端氣候已經是全球的新常態,持續衝擊每一個國家的社會與經濟。與此同時,國際的貿易格局也正發生劇烈重組,新的關稅壁壘、新的綠色供應鏈要求,都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帶來複合式挑戰。
賴表示,來自氣候與經濟變化的雙重壓力,也對社會造成不安、加深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但政府的態度很明確:我們一定會做人民與產業的後盾,堅定轉型的方向,讓台灣迎接挑戰、成功轉型、穩健邁向世界。
他強調,政府會全力維持電力的穩定供應,確保民生與產業用電需求,對於受國際情勢衝擊的產業,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政府會持續提供各項協助,一起克服挑戰。
賴揭示,一個更具韌性、更能適應氣候變遷的台灣,才是經濟更自主、國力更強盛的台灣。台灣正在轉型的路上大步前進,上週環境部公布「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並推動資源循環相關修法,預計最快明年公布「2050年循環經濟路徑圖」。
有關循環經濟,賴清德指出,台灣綠色科技產業的附加價值去年已超過5千億元,占GDP的2%,其中,循環經濟、再生能源系統、能源效率領域的附加價值,更占了綠色科技產業的73%,這是台灣積極推動循環經濟、能源轉型政策的具體成果,證明「綠色成長」,是驅動國家整體發展的強大動能。
賴清德鼓勵全體委員強化這股動能,讓轉型的契機擴散到社會每一個角落,做到「政府領航、民間齊心」,共創淨零轉型新局。「我們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賴指,轉型這條路上挑戰很多,但不能因為眼前的風雨就偏離正確的航道。政府會持續努力,並結合更多民間力量,逐步強化台灣各地面對災害的能力,建立更完整的氣候調適機制,提升城鎮韌性,在台灣打造「韌性廊道」,以因應各類型的挑戰。
最後,賴清德說,這是一場攸關國家未來的總體戰,需要政府、產、學及社會各界的攜手合作,「讓我們凝聚所有力量,化挑戰為契機,共同打造一個更好、更強、更具韌性的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