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深夜直擊台版「豐洲市場」!主廚獵人尋味 見證前鎮漁港蛻變
【記者王勇超、李柏毅/高雄報導】凌晨一點半,夜色下前鎮漁港燈火通明,高雄新秀壽司店「健啖家」主廚郭彥宏快步穿梭在攤位間,眼睛緊盯著每一尾現流海魚,對他來說,這裡是一座充滿靈感的寶庫,裝滿台灣本地海產,是他餐桌上端出讓客人品嚐的靈魂食材。前鎮漁港承載台灣半世紀漁業興衰後,政府斥資81億元改造,挑戰成為屬於台灣的「豐洲市場」。當郭彥宏提著剛挑選好的漁獲走出漁港,勾勒出的不只是今日的壽司菜單,更寫下前鎮漁港邁向世界級市場的下一段故事。
凌晨漁市場搶魚戰 廚師化身獵人
1968年啟用的前鎮漁港,是台灣遠洋漁業的心臟。年產值逾300億元,停泊噸數與漁獲量皆居全台之冠。然而,隨著半世紀過去,老舊設施逐漸無法承載新的需求:碼頭水深不足,難以容納現代大型漁船;卸魚作業與批發市場重疊,效率低落;周邊交通、廢污水問題也讓漁港顯得擁擠、凌亂。
行政院於2019年核定「前鎮漁港建設專案中長程計畫」,總經費81億元,涵蓋深水碼頭整建、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污水廠改善與船員中心興建,目標是讓前鎮翻轉為國際級遠洋漁港與新型魚市場。但一座漁港的更新,不只是硬體改善,也牽動無數漁民、攤販與餐飲業者的日常。郭彥宏,就是其中一個見證者。
九月中旬的一個凌晨一點半,郭彥宏穿上防水雨鞋,帶著《知新聞》記者快步走進前鎮漁港魚市場。他是高雄板前料理店「健啖家」的主廚,每周固定兩、三次到港口採買最新鮮的海魚。「要快一點,不然好魚會被搶走!」
郭彥宏說,這天想買紅魽,但初秋漁獲量少,好貨五分鐘前就被買走,失望之餘,他在攤位間穿梭,最後買下野生真鯛、野生海鱸、飛扁、土魠魚、鬼頭刀、點鰹、煙仔虎、白肉蒜、竹莢魚、扁鱠石斑等新鮮海魚。
主廚挑魚有哲學 不是挑最肥最大的
記者直擊,在某個魚攤前,郭彥宏停下腳步,仔細比對白肉蒜的大小。郭彥宏透露,這些白肉蒜都相當肥美,其中幾尾比他挑選的還要大尾,但因為「壽司上的魚片長度大約四指幅,所以不能挑太大的魚。」郭彥宏邊說邊挑,既是廚師,也是獵人。
郭彥宏走遍前鎮漁港的魚市場,發現不少攤位都有土魠魚,來回比較之下,他決定在其中一攤購買一尾將近7公斤的土魠魚。
郭彥宏分析,這尾土魠魚外觀看起來不是最肥的,但保存得狀態最好,魚身又冰又硬,「是今晚整個市場內鮮度最好的土魠!」而且因為外表看起來不夠肥,魚販賣給他的價格也便宜,一整尾買下來還不到3000元,「如果切開魚肉有油,就賺大了!」即使不夠油,做成炸串也是魚香逼人,很好吃。
夫妻攜手創業 大阪味融入高雄餐桌
今年28歲的郭彥宏來自屏東,成長於傳統家庭。家裡有古早爐灶,每逢過年,母親和祖母會炊粿或做麻糬。從小耳濡目染,他對料理產生興趣。
郭彥宏大學讀的是休閒事業相關科系,大一就開始打工,因為喜歡吃甜食,原本想要去學做甜點,但當時學校附近有在徵人的只有日本料理餐廳,他試著前往工作,因緣際會走進日本料理世界,大學期間,他利用空檔補日文課,因而認識了現任妻子,一位來自大阪的日本人。
去年九月,郭彥宏在高雄輕軌凱旋站附近開了「健啖家」,他期許能開一間日式的日本料理,而不是台式日本料理。
郭彥宏說,「有很大程度,太太變成我的嘴巴!」,很多餐點做完後,會問太太的意見。太太也在背後出謀劃策。來自大阪的她建議菜單加入炸串料理,兩人從零開始研究麵糊比例與醬汁配方。夫妻的合作,讓餐廳不只是一家壽司店,也有「大阪味」。
勇敢冒險 用野生海魚挑戰市場
郭彥宏選擇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用台灣近海的野生魚種來做生魚片,他說:「如果只是鮪魚、進口鮭魚或養殖海鱺,那做出來的料理沒什麼特色!」但這種選擇充滿風險,因為魚體的油脂隨季節與溫度變化而不同,品質不保證穩定。郭形容:「像在開盲盒!」
採買回來的魚,並不是立即上桌。郭彥宏會先做處理,剖腹、洗刷魚體龍骨殘留的瘀血、擦乾,最後用專用紙包裹,低溫熟成。「保存好叫熟成,保存不好就是爛掉。」郭彥宏指出,熟成能讓魚肉風味更濃厚,筋感軟化,像紅魽這類大型魚,當天吃雖然新鮮,但熟成後更能展現油脂香氣,「熟成,是讓魚展現最好的一面。」
郭彥宏說,前鎮漁港是高雄最大的漁港,除了近海現流的海魚,還有養殖、活魚運輸、遠洋冷凍的海產,魚、蝦、蟹、貝應有盡有。因為有前鎮漁港,郭彥宏才把餐廳開在前鎮區,夜晚開車去採買魚貨,車程僅需分鐘。在前鎮漁港的拍賣市場裡,郭彥宏總是鎖定幾攤專賣手釣海魚的魚攤,魚體新鮮、品質穩定,他總會先去看看。
「挑魚有眉角。」郭彥宏解釋,做生食的魚不能有絲毫馬虎。眼睛、魚身的僵直狀態、保存方式,都是判斷重點。「如果一開始沒買到好狀態,那些魚根本不能放熟成。」不同於許多餐廳會預訂魚貨,他堅持「當天看當天買」。「運氣好才會遇到適合的魚,這樣的挑戰,才讓料理更有趣。」
客人點餐心態 安全牌與冒險派並存
郭彥宏說,台灣有很多好的魚種,既然有這麼好的資源,廚師有比較多的選擇,客人也會有比較多的選擇,「他今天來吃這一次,他下次來或許會想,能不能是吃到一些不同的東西,這樣子比較有趣,比較不會一成不變。」
郭彥宏透露,客人叫得出名字的魚,例如紅魽,可能會比較人點,名字比較少聽到的魚,像是黑皮刀、後殼雞,「這些就是有比較想嘗試的客人才會點!」什麼魚賣得比較好,也是見仁見智,有人喜歡冒險的,就會點一些沒有聽過名字的魚,有的人來餐廳喜歡「打安全牌」,就會點一些比較常聽到的魚。
翻新不只是硬體 也是台灣漁業轉型縮影
漁業署指出,前鎮漁港啟用逾50年,過去規劃建置卸魚及水產交易的作業環境、設施及衛生條件,已無法滿足現代食品衛生安全所需,因此規劃結合低溫冷鏈物流、區隔卸魚及批發交易場域、阻隔犬貓等異物干擾,新建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
規劃中的建築共三層,一樓為魚市場,容納約250個攤商,並落實「魚貨不落地」;未來將分階段導入HACCP 制度,從人流、物流到氣流,都做到系統化管理。目標是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低溫冷鏈物流,讓魚貨從港口到餐桌都能維持高品質,同時拓展全球市場。
前鎮漁港的翻新,是台灣漁業轉型的縮影。硬體設施的改善,意味著更高效的交易、更乾淨的環境與更嚴謹的食品安全;而像郭彥宏這樣的新世代廚師,則讓野生海魚走進消費者的味蕾。當政策、產業與個人故事交會,前鎮漁港不再只是「全台最大魚港」,而是台灣海洋文化、漁業經濟與餐桌創新的試煉場。
在凌晨的漁市場裡,每一尾魚都代表著海上的辛苦與市場的激烈競爭。郭彥宏也期待:「希望新市場能像國外一樣,魚不會落地。好的魚貨,最後一關應該被好好對待。」
相關新聞
台版豐洲市場2|斥資81億改造!大佬揭前鎮漁港轉型亮點 直擊秋刀魚豐收卸貨
台版豐洲市場3|翻轉傳統魚市樣貌!「魚貨不落地」上路倒數 魚販期許、憂慮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