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豐洲市場3|翻轉傳統魚市樣貌!「魚貨不落地」上路倒數 魚販期許、憂慮曝
【記者王勇超/高雄報導】歷時多年規劃、總經費達81億元的前鎮漁港改造計畫,正進入最後倒數階段,其中最受矚目的核心建設「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預計今年底完工並同步招商,將結合拍賣、批發、展售與觀光餐飲功能,試圖翻轉傳統魚市場樣貌。有魚販期許前鎮漁港能規劃專門的卸魚碼頭;也有魚販期待「魚貨不落地」推行成功,另有在地攤商擔心動線設計不順,進駐後銷售效率恐受影響。市議員黃彥毓說,會搜集攤商的意見,與漁業署討論。
施工歷經延宕 預計2025年底完工
農業部漁業署表示,前鎮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總經費24億元,建物規劃3層樓,1樓作為水產品拍賣與零批販售,容納原早市與臨時集中場攤商共約250攤。2樓與3樓規劃為農漁產品展售空間、文化教育、餐飲與觀光設施,並將採民間參與方式招商營運。
漁業署說,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2022年4月開工,因攤商堅持留在原地營業,採半施工方式,加上疫情期間物流物料短缺、多次變更設計,目前已進度達98%以上,預計2025年底完工,招商作業同步進行。
攤商憂心動線不順 漁業署承諾優化設計
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一樓雖規劃為批發與零售場域,但攤商指出,未來場內動線不順、水車無法直接進場,勢必延長搬運時間,影響鮮度與銷售效率。一名攤商憂慮說,以前魚貨車可以直接進到市場,「之後卻說要節能減碳,只能改用電車接駁,這怎麼搶得過時間?」
在前鎮漁港魚市場擺攤近10年的60歲的汪姓魚販則說,現在停泊、卸魚都在同一區,卸魚空間不足,漁船抵港常得「找縫隙」才能卸貨,希望前鎮漁港能規劃專門的卸魚碼頭。
在前鎮漁港賣魚20年、專賣「現流仔」當天捕撈的海魚與海蝦的郭發明則期待,魚貨不落地推行成功,前鎮漁港就能吸引更多人來體驗,甚至帶動觀光。
漁業署說,為化解攤商疑慮,已委託專業團隊優化動線設計、改善物流空間配置,並與高雄區漁會、市府經濟發展局合作,進行衛生管理與營運輔導。
漁業署強調,在保留漁市特色的同時,將漁產品從魚貨不落地、冷鏈物流、分區交易導入標準作業,提升食品衛生安全與附加價值。但對攤商而言,問題並非只有衛生與設備,更是市場的「實用性」與「可營利性」。
議員盼漁業署加強與攤商溝通
漁業署說,在建築空間上,透過4座聯絡空橋,將新建的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與舊建物的魚市場卸魚棚相連,引領民眾一同參與從產地到餐桌之食魚教育。
攤商說,漁業署營造從「產地到餐桌」的食魚教育路線,顯示官方企圖引領傳統市場升級,走向國際。但如何在現代化與傳統作業習慣間取得平衡,才是成功的關鍵。
目前前鎮漁港周邊規劃3處停車場,總計設有483席汽車位與479席機車位,解決觀光潮人車進出需求。但真正的挑戰,仍是讓攤商「願意進、留得下、做得好」。攤商希望政府能傾聽第一線攤商聲音,打造「真能營業」的新空間,否則建設再華麗,如果沒有熱絡的魚市與活絡的買賣,一切只是表面繁華。
高雄市議員黃彥毓表示,現行前鎮魚市場屬於俗稱的「武市」,每日清晨一點多至上午七點進行拍賣與交易,是開放式空間,攤商作業具彈性。而新建的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導入HACCP系統,雖提升衛生安全之利,卻未與第一線攤販充分溝通,導致不少攤販向他陳情,「大家不是反對現代化」,但漁業署應該重視攤商的反映,才能雙贏。
高雄區漁會總幹事楊孟凡說,前鎮漁港的魚攤認為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的設計不符合需求,有向議員陳情,區漁會一定會站在攤商同樣的角度思考,協助他們適應新市場與交易模式。
相關新聞
獨家|直擊深夜台版「豐洲市場」!日料主廚化身獵人尋味 見證高雄前鎮漁港蛻變新生
台版豐洲市場2|斥資81億改造!大佬揭前鎮漁港轉型亮點 直擊秋刀魚豐收卸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