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攜手共構PACT示範鏈 「電子資訊業碳數據計算與交換指引」正式上路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減碳」不再只是企業的選項,而是國際供應鏈的入場券,為讓碳數據能真正「說同一種語言」,台灣首度與日本 Green × Digital Consortium(GxDC)展開合作示範。不僅首度公開台日碳數據交換示範成果,並發表台灣首份電子資訊業碳足跡計算與交換指引,展現台灣接軌國際永續標準的決心。
建立跨國可溝通的碳數據語言
GxDC是由東京大學與富士通領銜推動,採用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所推動的PACT(Partnership for Carbon Transparency)標準,致力推動全球統一的產品碳足跡(PCF)資料交換機制,建立跨國可溝通的碳數據語言。
面對全球日益嚴格的減碳新規則,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電子資訊產業組技正林育寬表示:「PACT的導入,是台灣產業通往世界舞台的入場券,更是以數據思維參與全球減碳治理的重要一步。」T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TEEMA)秘書長林全能指出:「未來供應鏈的競爭,不再只是品質與成本,而是誰能提供被全球採信的碳數據。我們希望從大廠到中小企業都能以統一標準參與國際採購鏈,與世界並肩前行。」
讓碳數據透明化與標準化真正融入日常營運
台灣的永續轉型也正式走向制度落地,此次由資策會與TEEMA共同對接 GxDC,發表了首份「電子資訊業碳數據計算與交換指引」,整合PACT架構與區域性產業需求,讓台灣企業能依循國際標準揭露產品碳足跡,以一致格式交換、比對碳排資料,形成跨國、跨企業、跨供應鏈的「碳語言」共通體系。
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主任蔡明宏指出:「我們特別關注中小企業在碳揭露過程中面臨的實務挑戰。這份指引的設計初衷,是讓企業清楚每一個步驟該如何執行、如何回報、如何交換,讓碳數據透明化與標準化真正融入日常營運,而不再成為負擔。」
隨著碳數據制度逐步完善,企業開始從「單點治理」走向「整體協作」,把永續真正融入日常營運決策。未來,相關成果將納入政府推動的「碳管理機制指引」,協助中小企業以低門檻接軌國際要求,讓「碳數據透明」成為台灣供應鏈的共通語言。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關鍵時刻,台灣正用數據與科技寫下新的競爭劇本,讓永續成為一種新的產業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