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商務部長拋台美先進晶片產能各佔5成 專家指對台產業結構影響深遠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又再拋出震撼彈,提出美台先進晶片產能達成各50%,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認為,儘管1:1的目標難以完全實現,但台積電擴大在美投資已是必然趨勢,說不定會再增加投資金額,供應鏈也會加速同步赴美布局,而這將對台灣的產業結構帶來深遠的影響。

美國晶片產能目標4年內能達40%
台積電周一ADR開高震盪走低,終場收在273.23美元,僅小跌0.05%。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提出,希望在他任內將美國的晶片產能提升至少達到40%的目標,期望進一步與台灣先進晶片產能達到台美兩地各佔50%。吳金榮分析,根據台積電先前的宣佈,其美國廠6座完成後,在2奈米及以下先進製程的產能將佔台積電該製程總產能的30%。
事實上,台積電2奈米及以下先進製程產能規劃距離美國製造佔40%的目標僅差10個百分點,但距離各佔50%的目標,仍有20個百分點的差距。
若加計美國廠第1期的4奈米製程及第2期的3奈米製程的產能也算進先進製程的話,其實已離40%目標相去不遠,

若要達到美國政府目標、預期台積電投資規模擴大至2千億美元以上
吳金榮進一步分析,美國可能利用台灣的整體政經情勢作為籌碼,向台積電施壓以符合其政策目標,說不定會要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可能需要提高。目前台積電美國廠的4奈米、3奈米及未來的2奈米產能都需要資金投入,若要達到美國政府的目標,預估投資額可能從1650億提高至2000億甚至3000億美元,但應不至於達到外界所傳的5000億美元。
台積電擴大在美投資的動機
不過,吳金榮說,台積電將部分先進產能移出,主要還是因台灣能源限制,台灣面臨電力供應不足以及綠電短缺的問題,這對台灣半導體製造構成挑戰。
例如蘋果等主要客戶要求台積電在2040年達成100%使用綠電(RE100),目前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及未來的歐洲廠都規劃使用百分之百的綠電,擴大美國產能有助於提高整體的綠電使用比例。
因此,台積電海外設廠的策略必然性,是基於綜合能源與客戶需求,因此台積電赴美投資被認為是勢在必行的策略。

台積電若提高美國廠產能對台灣產業與人才的衝擊
吳金榮預期,台灣產業鏈隨著台積電在美國的產能擴大,相關的供應鏈廠商也已開始跟隨前往美國設廠,此趨勢可能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與人才外流至美國,而這是無可避免的後果。
未來預計台積電在台灣的先進製程產能比重,未來可能下降至6成至6成5左右,台積電在美國的先進製程產能佔比可能達到35%。而此一轉變是個漫長的過程,預計需要5到10年。台積電美國廠以一座晶圓廠約需39個月的建設時間估算,相關佈局可能要到2030年後才能完全實現。

半導體課稅難度高、對台積電影響不大
此外,美國政府半導體關稅遲未出爐,吳金榮強調,這就突顯半導體關稅的複雜性,若要對台積電課稅可說是相當困難,直接對台積電課稅幾乎不可能,因為台積電是代工廠,沒有自己的終端產品,稅收最終會由客戶,如蘋果、高通等吸收。
但課半導體關稅對終端產品的影響上,例如若對含有半導體的電子產品課徵25%甚至100%的關稅,將導致手機、個人電腦等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價格上漲,此舉將嚴重加劇美國的通貨膨脹,這也是相關政策雖經長期討論卻遲未出爐的主因。
吳金榮以高通為例,其主要客戶多為中國手機品牌(如小米、vivo、OPPO),這些手機大多未銷往美國,因此美國的關稅影響有限。即使產品銷往歐洲等其他地區,也可能因價格差異導致美國消費者轉向海外購買,進一步加劇美國國內通膨。若美國對半導體相關產品實施高額關稅,可能引發美國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