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擴大保險投資挹注1.63兆活水 壽險前3季獲利縮水逾6成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為引導保險業資金投入國內公共建設與實體產業,金管會擴大保險資金投資範圍與規範,開放更多元投資標的並簡化行政程序,讓保險業資金能更有效率投入國家發展重點建設與實體經濟,預期可釋放1.63兆資金。
壽險前9月獲利減近7成
保險局今天同時公布保險業9月底稅前損益為1177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983億元或-62.8%。
其中壽險業稅前損益為916億元,年減2023億元或-68.8%;產險業稅前損益為261億元,年增40億元或18.1%。
壽險投資公建不到2%
這次放寬保險公司投資基礎建設投資,為引導鼓勵保險業資金投入國內專案運用、公共及社會福利事業,並考量各家保險業者實際投資情形,將專案運用投資上限由資金10%提高至15%,預估可增加超過兆元以上。
壽險業可運用資金32.5兆,10%為3.25兆,增加5%為1.63兆,共4.88兆可投資。目前壽險業投資於公共及社會福利事業金額僅6232億元,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1507億元、不動產地上權公共投資3108億元、公共建設相關有價證券1617億元,僅占可運用資金的1.91%。
此外,也放寬保險業辦理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備查門檻金額(基礎建設及公共投資、促參案件及其他被投資對象之備查金額,分別倍增至10億元、20億元及1億元),以簡化行政程序,加快保險業投資時程。
基建風險係數未定
保險局主秘古坤榮指出,基礎建設與公共建設不同,比公共建設更廣。保險業投資基建的風險係數目前研議中,預估介於公建風險係數1.28%至策略性產業(五加二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17.25%之間。
此次修法增加資金配置彈性,開放保險業得直接或透過國內私募股權基金、創投事業投資政府核定的基礎建設,資金可投入民間興建之物流中心、再生水廠、海水淡化廠等有利國家發展建設。
因壽險業也希望投資自地自建,因此也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及其他法令辦理的投資案納入公共建設,並放寬保險業投資社福範圍,由現行長照機構擴大至包括醫療、育幼、養老等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