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防線!日本擬擴大反傾銷稅 防堵中國經第三國出口過剩商品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日媒報導,日本因應中國產能過剩持續衝擊國內產業,日本政府將擴大反傾銷稅徵收範圍,將經由第三國間接出口的產品納入其中。
《日經亞洲》10月6日報導,日本認為,根本問題是中國鋼鐵和其他材料的產能過剩。中國受到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境內需求正在萎縮,但卻維持超過其需求的產能,並把過剩產品低價出口。
今年3月,日本對中國石墨電極徵收臨時反傾銷稅,該產品主要用於電弧爐熔化廢鐵。雖然來自中國的石墨電極進口量有所下降,但不具備石墨電極生產能力的第三國進口量卻增加。報導指,中國可能正在將未加工的石墨電極出口到第三國,加工為成品再出口到日本。
越來越多的商品經由印度或東南亞等第三國從中國出口到日本。日本的鋼鐵和化學工業正在要求採取措施防止間接出口。
世界貿易組織(WTO)認定,反傾銷稅是防止進口低價商品損害國內產業的手段。如果能夠證明商品的出口價格不公平地低於國內銷售價格,則可以將差額作為關稅加徵。
然而,日本和印尼是二十國集團(G20)中僅有兩個,尚未建立保護自身免受間接出口影響制度的國家。
今年9月,日本財務省成立工作小組擬訂制度。9月10日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一項提案,如果確認存在規避行為且日本企業遭受損害,則允許對第三國徵收關稅。
規避行為將透過評估多種因素來確定,例如在第三國進行額外加工或在第三國投資。提案包括,如果從第三國進口的產品價值組成中約60%或更高,是來自受日本反傾銷關稅影響的國家,則徵收更高的關稅。此外,如果在第三國產生的增值約在25%或以下,則該產品可能需繳納關稅。
歐盟也採用類似的製度,並使用相同的數據。日本政府將徵詢各界意見,並力求最快在2026財政年度完成相關法律修訂。
學習院大學教授兼工作小組負責人安倍能成對此表示,日本必須建立一套機制,允許數字與解讀保留一定的彈性,才能靈活應對。他說:「即便制定了新規則,也可能演變成永無止境、不斷尋找新漏洞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