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用AI招聘!恐強化偏見、歧視 勞動部年底推3份指引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隨著AI(人工智慧)普及,部分企業也開始用AI進行招聘等工作,但立委指出,國外經驗發現恐加劇性別、種族等偏見。對此,勞動部長洪申翰今(15)日表示,AI用於職場,可能強化主流觀點的偏誤跟歧視,勞動部官員則說,預計年底將針對AI應用於職場的議題,推出3個指引。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今天處理勞動部預算解凍案。
藍委陳菁徽質詢時提到,在國定假日增加4天三讀通過後,民進黨立委郭昱晴稱,接到地方媽媽擔心,放假放多了可能被Al取代,要求洪申翰表態。
洪申翰並直接回應,僅稱AI普及確實牽涉勞動議題,《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已三讀通過,勞動部會依法協助條例執行。

陳菁徽接著指出,根據勞動部調查,已有3%企業開始用AI當成面試協助工具,34%企業正在考慮使用,但從國際經驗來看,亞馬遜曾以AI工具協助招聘,卻發現AI會將女性扣分等情況,所以僅4年就放棄使用,另外,華盛頓大學研究發現,用AI評估求職者履歷,可能有男性姓氏比較有利、黑人姓氏比較低分的問題,導致加劇職場原先就存在的問題。
陳菁徽詢問洪申翰,先前勞動部拋出,要針對就業市場採用AI工具提出指引,目前進度為何。
洪申翰回應,AI可能強化主流觀點的偏誤跟歧視,這是AI使用在職場上的問題,勞動部綜合規劃司司長王厚誠則說,共有3個相關指引,會於今年年底推出。

陳菁徽隨後建議,可將國際間的經驗,參考放入指引中,洪申翰也說,會跟專家討論,如何克服這類情況。
王厚誠後續在會議休息時間受訪說明,AI應用於職場的指引共有3個,涵蓋勞動關係、就業歧視與隱私權,會在年底推出,另有一個關於人機協作的要點,預計明年出爐。
此外,立委黃秀芳也關心,很多人擔心AI浪潮,可能導致有一些工作被取代。
洪申翰回應,AI應用普及度越來越高,對於勞工工作可能有不同影響,有些人認為可以減少缺工,也讓企業運作更有效率,但也可能取代低技術勞工,影響層面很多,國際間各國勞動部門都嚴肅應對。

黃秀芳隨後談到,彰化一家公司本來廠房有30位到40位員工,現在則導入機器,整個廠房只需要2個人即可操作,讓她看了「真的會嚇一跳」,勞動部在職前、在職訓練方面,應該有所因應。
對此,洪申翰說,職訓或技能訓練方面,確實需要擴大協助,讓勞工掌握跟AI協作的技能,才能提高勞工在職場上的價值與適應能力,有準備職訓要往這些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