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餘導入獨家技術助桃園污水「轉廢為能」 轉型沼氣發電綠能中心24小時發電

【記者林巧雁/桃園報導】桃園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沼氣發電系統今日正式啟用,為全台首座且發電規模最大,以官方民間促參ROT模式轉型為綠能中心。永豐餘旗下豐川綠能科技運用獨創科技,將廢水轉為沼氣發電,污泥減少4成、碳排量降低7000噸,發電量還可併入台電電網供民眾使用,實現「轉廢為能」的目標。與其他太陽、風電再生能源相比,沼氣發電為基載發電,更能24小時穩定發電。
永豐餘投控暨豐川綠能科技董事長葉惠青表示,龜山綠能中心有三項第一:第一個ROT水資源回收轉型綠能中心、第一座污水處理廠轉發電且規模最大、第一型再生能源發電業核准(指可賣給台電或自用),為台電再生能源基礎負載的首例。
永豐餘旗下豐川綠能科技總經理蕭振宗表示,過去沼氣發電因成本高、耗時長難以普及,永豐餘獨家培養厭氧菌技術,把大分子轉為小分子,讓厭氧菌原本需要耗時20天消化的污泥,4小時就轉化完成。

導入沼氣厭氧技術後,污泥降減到每年1000噸,年排碳量減至6630 噸,以每年640萬度沼氣綠電發電量計算,相當年減3034 噸碳排,整體年減碳排超過7000 噸。污泥雖已去化40%,仍有 60% 的廢棄物,團隊正在研發「餘電共生」技術,把最後的廢棄物加熱產生電能,讓廢棄物做到完全自主化管理。
桃園市市長張善政致詞指出,桃園是全國電力供應的核心,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營運超過30年,負責桃園近2萬戶、每日約2萬3千噸的民生及事業廢水處理,是桃園第一座綠能水資源回收中心,同時也是目前規模最大、全國第一座「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ROT方式推動,朝向轉廢為能轉型的綠能中心。

龜山綠能水資源回收中心每年發電量640萬度,相當於超過1萬5600片400W太陽能板的年發電量,可滿足約1540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未來永豐餘也希望將各縣市的廢水轉為綠能。
據了解,目前爭取新竹、南投、高雄等標案,南投可望年底有好消息。

永豐餘斥資2.1億,透過厭氧生物處理,將水中的COD有機質轉化為沼氣用於發電,不僅能淨化民生及事業廢水,同時具備「創能、減廢、減碳」三重效益,增設兩座各400kW的沼氣發電機,裝置容量共計800kW,每年發電量約640萬度,未來經處理再淨化的廢水,不僅達國家放流水標準,還可回送供需要的工業區使用。
葉惠青表示,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轉型具有三個層次的意義,兼顧台灣環境永續、能源發展及社會效益的整合。廢水經厭氧處理大幅減少40%的污泥量,達到放流水標準,實現了污水處理能資源化、在地剩餘有機資源能資源去化、碳排減量等多重效益,實踐循環經濟與綠能發展。

能源價值上,沼氣綠電屬基載電力,與太陽光電和風電不同,發電容量因素高,可全年24小時穩定供電,補充太陽能、風電等間歇性能源,未來也將在綠電市場交易,提供規劃RE100的企業廠商,以較有效益的方式,達到淨零的目標。
市場效益方面,台灣生質能電力在再生能源中的佔比僅不到1%,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沼氣電力有助提高再生能源結構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