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爸媽怕AI削掉工作 鼓勵兒女往人文藝術創造力領域發展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過去,父母一向鼓勵兒女往科學與科技領域發展,因為看好相關職涯發展前景。然而,隨著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能完成的任務越來越驚人,包括編寫程式碼、執行手術都已難不倒AI,引發原本因科技產業致富的父母恐慌,是否仍要鼓勵孩子和從前的他們一樣,繼續往科學與科技領域發展?或是換個方向,往人文與藝術領域發展,減少被AI取代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隨著AI持續演進,例行性工作走向自動化,公司不再需要多餘的程式設計師、系統設計師,導致美國科技業的失業率從去年12月的3.9%攀升至今年1月的5.7%。此外,美國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指出,從2009年到2022年,獲得電腦科學學士學位的人數幾乎成長了3倍。種種跡象顯示,理工專業人才已經過剩,若繼續往理工科發展可能不再如以往吃香。這樣的發展引發科技產業父母重新思考,應該讓下一代朝人文藝術、或技術職業等需要創造力的領域發展,而非一定得走理工路線。
承包商或電工
38歲的杜蒙(Dan Dumont)是波士頓地區一家軟體新創公司的職員,他最近詢問AI助理,自己的2歲與1歲孩子是否應該追隨他的腳步,往科技業發展。
AI的回答讓杜蒙大吃一驚。AI建議杜蒙,應該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人際關係能力,但並未替2位寶寶提出特定的工作建議。
杜蒙表示,也許孩子可以從事承包商或電工的工作。他說:「也許我們不應該強迫他們進入科技領域。」
學習一技之長
麻州技職教育管理者協會(Massachusetts Association of Vocational Administrators)發言人費雷拉(David Ferreira)表示,越來越多人都跟杜蒙有同樣的想法。
麻州是一個以科學與科技聞名的州,因此職業學校向來被人輕視。
費雷拉表示,原本白領階級的父母總認為,職業學校是那些不是讀書的料的人在讀的。
但現在局勢變了。費雷拉說,麻州目前每5個高中生就有1位進入職業學校就讀,比10年前增加約30%。由於需求龐大,麻州的幾所主流公立高中正在恢復或擴大實務技能的課程,而且這已經是全美的趨勢。
費雷拉提到,這些職業學校不僅增強了學術標準,也幫助學生學習AI難以取代的技能,讓家長「看到1條雙重途徑,他們的孩子可以就讀這類學校,最後仍有其他選擇,他們有資格繼續升上大學,或直接進入職場」。
「創造力就是你的價值」
32歲的鍾珍妮(Jeannie Chung)在華盛頓州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擔任應用AI主管,她還沒有孩子,但已經為了將來孩子要從事什麼職業感到焦慮不安。
她說:「坦白說,那些只需要邏輯思考的工作可能要被淘汰了。我認為鐘擺現在正回到事物創造性的一面。」
珍妮原先想主修美語並成為一名小說家,但她的父母擔心讀文科沒「錢」途,所以她至終選擇學習生物醫學工程和電機電腦工程。當她在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上電腦科學入門課時,班上有30名學生,在她畢業時,同一門課程的學生已超過300人。
諷刺的是,10年後的今天,科技業卻出現大批裁員潮。
被問到若有一天有女兒,且女兒想成為作家怎麼辦?珍妮說:「我會說『努力打造妳的風格、妳的聲音』,妳的創造力就是妳的價值。」
其他備案計畫
52歲的馬杜巴(Rajeev Madumba)幾十年前從印度來到美國,當時接受科技訓練幾乎就是通往亨通人生的保證。
馬杜巴說:「編碼非我所好,但很明顯這是下一個前沿領域,所以我攻讀了資訊系統和電子商務的MBA學位。」馬杜巴現在是維吉尼亞州22nd Century Technologies公司全球醫療保健業務的主管。
然而,馬杜巴現在也不確定入門級的編碼工作是否是個可靠的備案計畫,甚至不確定未來這樣的職位是否仍存在。
馬杜巴發現當地一名經營舞蹈工作室的女士收入似乎不錯,而且她的工作看起來不會受到機器人影響。
所以,馬杜巴現在會鼓勵自己的青少年女兒發展音樂興趣,他說:「我一直告訴我女兒,如果其他方法都沒效,妳仍然可以幫助別人學習唱歌和跳舞,這樣妳應該就沒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