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精選|台灣關稅有望談到10~15%? 專家指3議題還有協商空間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美國政府公布台灣關稅為20%,高於日、韓,總統賴清德昨親自主持記者會稱僅是暫時性關稅,對於關稅議題,資深證券分析師許博傑指出,目前雙方仍處於第一階段協商,儘管初步設定關稅為20%,但在後續磋商中仍有調整空間,「預期最後有機會談到10%到15%左右的水準」,他認為,台灣出口結構以高科技產品為主,美方若對此類產品課過高稅率,最終將由美國本土企業承擔成本,長遠來看不具合理性。

關稅成本恐由美方負擔 供應鏈難以取代
對於外界關注美方是否會進一步引用《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對台灣產品加徵關稅,許博傑表示該條款主要針對危及國家安全的進口產品展開調查,一旦用於半導體產品,後果不僅對台灣企業不利,美國自家科技巨頭如輝達(NVIDIA)、蘋果(Apple)等亦將首當其衝。
「目前全球能量產先進製程晶片的僅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都尚未達標,若美國對台積電產品課以50%甚至更高關稅,美國本土企業勢必面臨成本上升與供應瓶頸的雙重壓力,這其實是一種自傷行為。」
台灣出口結構以高科技為主
根據許博傑分析,台灣對美出口總額約1114億美元(約3.34兆台幣),其中高科技產品占比極高,光是通訊產品與AI伺服器、電腦相關設備即達514億美元,加上半導體產品74億美元,合計約580億美元(約1.74兆台幣),佔總出口近一半,相對之下,傳統產業如扣件、機械零件等出口金額雖僅約30億美元(約900億台幣),但對國內數千家中小企業與數萬家庭影響深遠,政府也已啟動中小企業貸款補貼機制協助因應。
許博傑提醒,美國在進行貿易制裁時,常以數字總額為依據,卻忽略了產業結構與實際依賴程度,「就算對這些商品課100%關稅,實際買單的還是美國自己。」

關稅20%還有機會下修
對於台灣關稅初步開牌達20%,許博傑認為就現階段來說已屬「不算差」的結果。他強調,日本與韓國已陸續進入第二輪關稅協商,台灣雖仍處於第一階段,但若能依據產業類別進行彈性調整,「往10%~15%靠攏是有機會的。」
最終他指出,台灣的難題在於如何平衡高科技產業的整體利益,與傳統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高科技帶來出口主力與國際競爭力,傳統產業則攸關民生與社會穩定,「這不只是貿易談判,也是產業治理的艱難選擇。」

專家估還有三議題與美國協商
至於台灣暫時性關稅還有進一步協商空間,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柏雲昌則認為,台灣還有3個因素錢、匯率、農產品在跟美方談判。
柏雲昌指出,台灣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一事,新台幣的合理匯價其實應高於目前水準,但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台灣央行長期以來對匯率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這也是美方特別關切的焦點之一。
至於農產品部分,柏雲昌坦言雖可能會影響,但無須過度擔憂,由於飲食習慣差異,美國農產品未必符合台灣消費者口味,即使進口,可能也多流向夜市或便當店等低價通路,不太會因為一般民眾偏好美國豬肉等產品而有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