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災後12天全復電!台電工人曝心聲盼加薪換設備 賴清德回應了 【記者王志弘/台南報導】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吹斷3499根電桿,造成全國破百萬戶停電,歷經台電人員日夜搶修,台南市昨天中午全數復電。總統賴清德今天前往台電新營區處感謝同仁公而忘私,「全心全意恢復用電的那種使命感,贏得社會一致肯定」,他非常樂意回應基層訴求,如提升薪資、更新設備、提升基礎設施等等,給員工更大的保障。 2025/07/18 15:41 生活 地方大小事 交通
致敬台電英雄!嘉縣災區餐廳招待「烤鮮蚵免費吃」 用最拿手方式訴感謝 【記者於維奕/綜合報導】丹娜絲颱風是120年來,首個在嘉義登陸的颱風,少了護國神山中央山脈阻擋下,中南部受災嚴重,台南、嘉義大停電。台電搶修人員挺進災區,連日來不眠不休地投入復電工作,其辛勞獲得地方熱烈迴響。嘉義布袋「1368烤鮮蚵吃到飽」近日宣布,為致敬台電英雄,於7月14日至7月27日推出限定活動,免費招待台電救災人員享用烤鮮蚵。 2025/07/15 16:06 社會 地方大小事
風災釀逾6000戶受損!嘉義縣府要發錢了 符合1條件最高每人發2萬 【記者於維奕/綜合報導】丹娜絲颱風是120年來,首個在嘉義登陸的颱風,少了護國神山中央山脈阻擋下,中南部受災嚴重,嘉義縣有約6000戶民宅受損。縣府今天表示,若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房屋受損,將運用民間善款發給慰問金,低收入戶每戶新台幣1萬5000元,中低收入戶每戶1萬元。 2025/07/14 18:09 社會 地方大小事
丹娜絲吹倒2454支電桿史上最慘 台電:「每根重1噸」重建復電難估時程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丹娜絲颱風造成全台停電近100萬戶,至7/10仍有6萬戶未復電。台電表示,此次颱風於嘉義登陸,路徑是120年首見,在無中央山脈屏障下重創嘉南平原,全國電桿倒斷規模已達近2454支,刷新過去蘇迪勒颱風所創歷史紀錄,短時間需重建大量電桿,造成人物力前所未見的挑戰。 2025/07/10 16:06 能源
批太陽光電不敵「大魔王」變災難 環團:加速發展屋頂型光電 【記者江星翰/台北報導】丹娜絲颱風挾著狂風暴雨重創南台灣,引發海上型、地面型太陽光電諸多爭議,環團10日在環境部前召開記者會,要求重新檢討並加強發展非公家屋頂型光電,同時呼籲政府不斷開發天然氣接收站,恐破壞生態及陷入財政風險。 2025/07/10 12:55 能源
慘況片|南鯤鯓代天府牌樓倒塌!信眾涉水進香 廟方不捨發聲了 【記者王勇超、王志弘/台南報導】中颱丹娜絲昨深夜從嘉義布袋登陸,為南臺灣帶來強風豪雨,台南多處傳出災情,南鯤鯓代天府外不只淹成一片,牌樓和柱子也都倒了,廟裡的許願鐘也被強風吹毀,但仍有信眾捧著神明涉水進香,附近居民直呼,不曾看過這麼強的颱風。 2025/07/07 17:54 社會 突發現場
丹娜絲颱風中心嘉義布袋登陸!高屏、澎湖嚴防大豪雨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中度颱風丹娜絲過去3小時強度稍增強,中心於6日晚間23時40分於嘉義布袋登陸,將向北北東移動,其暴風圈已籠罩澎湖、台中以南及南投、台東、花蓮,對台灣各地及澎湖構成威脅,南部地區及澎湖風雨持續中,中部地區風雨亦逐漸增大。6日晚至7日上午澎湖縣、高雄市、屏東縣嚴防大豪雨,苗栗以南則為豪雨特報。 2025/07/07 00:24 生活 知天氣
有片|中颱丹娜絲逼近家門!削西部沿海陸地北上 今晚至明晨風雨最劇烈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中央氣象署今天(7/6)傍晚表示,中度颱風丹娜絲在下午5點時,中心位置已來到澎湖的南南西方約120公里海面上。其七級風暴風半徑達150公里,從下午4點開始已逐漸涵蓋南台灣陸地,目前也擴及澎湖本島。颱風中心預計將在今天深夜到明天清晨先行通過澎湖附近,隨後沿著台灣西部沿岸北上,因此,今天晚上一直到明天上半天,將是丹娜絲颱風風雨影響最大的時段,整個西半部、離島都會受到劇烈影響,特別提醒民眾務必做好防颱準備。 2025/07/06 18:03 生活 知天氣
武界溪水暴漲4山友受困 警搭「繩索橋」驚險救人!1人險遭沖走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4名登山客日前相偕挑戰干卓萬山,卻在南投縣仁愛鄉武界林道日前發生受困意外,4人下山前往栗溪壩要和包車司機會合下山時,遇到溪水暴漲,員警獲報到場,和司機一起將繩索固定於溪流兩岸成為「繩索橋」,4山友驚險渡河,其中1名女山友一度重心不穩差點被沖走,場面驚險。 2025/06/05 11:50 社會 地方大小事
奇萊「山獸神」被槍殺!疑「一槍轟頭」割鹿茸 驚悚照曝「人神共憤」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有民眾在奇萊稜線山屋附近發現一隻雄性水鹿屍體,水鹿頭部有一處圓孔,疑似遭槍殺後被割去鹿茸,畫面曝光後引發山友怒火,痛斥「幹嘛對奇萊神獸下毒手,可惡到極點」、「希望做這件事的人被山神懲罰!」太管處對此表示,水鹿身上的圓形孔洞,疑似為彈孔痕跡,不排除是有心人士為取得鹿茸而獵殺水鹿。 2025/05/15 10:05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