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評論】光復鄉淤泥何處去 鏟出的黏土是廢土或良土全看擺哪裡

財經 趨勢大師
2025/09/30 18:22
吳慧玲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評論/張文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花蓮光復鄉重大災情,9月23日6千萬噸洪水沖斷橋樑和堤防,泥水淹沒小鎮,造成重大死傷,大水過去後,留下大量淤泥,引發全台關注,教師節3天連假湧入12萬人次協助當地受災居民鏟土復原家園,這群志工被稱為「鏟子超人」,環境部估計將會清出10萬噸淤泥。

這些淤泥該運去何處?專長生態工程和水質環境保護的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退休教授張文亮關心此議題,在臉書發表他的專業看法,以河川整治的觀點,分享如何處置這些清出的黏土。

馬太鞍洪災,淹沒花蓮光復鄉,現場可見大量泥濘。影音中心攝 zoomin
馬太鞍洪災,淹沒花蓮光復鄉,現場可見大量泥濘。影音中心攝

親愛的同學:
我看到網路報導,許多人拿起鏟子,紛紛趕到花蓮光復鄉,清理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流後,沖進光復鄉的黏土。人間實在有愛,非常感人的事蹟,幫助馬太鞍溪光復鄉,為台灣啟新頁。我以河川整治的觀點,與你們分享,如何處置這些清出的黏土。

第一, 建造攔塵牆。
將清出的黏土留在現地,搬到河濱,裝入大袋子(白色纖維),並排放在河邊,打包成為攔塵牆。馬太鞍溪,河道的行水區,只佔河面的一小部分,日後非行水區的黏土乾燥,東北季風會起「揚塵」。馬太鞍溪兩旁的聚落,空氣品質將會很差,甚至影響到整個花蓮地區。減少日後揚塵,與東北季風垂直,當成平地上的攔塵牆,這是以挖起的黏土,來對抗未來的沙塵暴。

光復鄉湧入數萬名投入救災和復原的志工。林林攝 zoomin
光復鄉湧入數萬名投入救災和復原的志工。林林攝

第二, 建造馬太鞍溪河岸綠化的基質。
將含黏土、磚塊、瓦片等,裝入大袋子,放在馬太鞍溪邊,日後可以種植本土性的樹種(茄冬、榕樹、苦楝、等),綠化河岸。

第三, 增加馬太鞍溪河底的入滲量。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處置,可以消耗許多清出來的黏土。用挖土機浚深溪底,愈深愈好,成直條狀,將黏土填入較小的袋子,一袋袋並排的埋入溪底,上面再放置碎石塊,與河道平。這會形成河道上高度入滲的帶狀防洪溝,營造河床下大孔隙,加入入滲。日後減少洪峰流量的方法。

這也是清淤的生態原則:原本來自哪裡,就回到哪裡。原本來自河道,就回歸河道。


光復鄉湧入上萬志工投入救災復原。林林攝 zoomin
光復鄉湧入上萬志工投入救災復原。林林攝

第四, 溪流水文與生態兼顧。
成排大袋裝的黏土袋,放在堤防前,尤其是接近行水區。洪水來時,黏土袋會吸水;洪水退去後,黏土袋會重力排水,增加馬太鞍溪低水位時流量,黏土袋增加堤防多孔隙性,日後對溪流魚、蝦、水生植物等,生態環境很有幫助。現在救災,以後防災,同時河川生態營造。

第五, 海底沙洲。
無論如何清淤,馬太鞍溪會有的大量黏土,隨著溪水出海,到了海口,受到海浪的影響,黏土會在水中產生「再懸浮」(re-suspension),出海後,海面水色汙黑。但是海水中的鈣離子,會置換黏土中的鈉離子,加上海水鹽分的影響,讓黏粒產生再團聚或交結的作用,沈入海中,在海岸邊形成海底沙洲。

這天然的作用,將使花蓮近海變淺,改變海岸地型,改變海底原來的坡降。這可利用,增加海岸使用的功能。學習環境水利的專家,總想把「水害」變「水利」。

災區泡水車毀損嚴重。林林攝 zoomin
災區泡水車毀損嚴重。林林攝

第六、土地改良。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的教授足立人(1897-1978)前來任教,他認為花蓮介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海岸山脈多石頭,海岸山脈多黏土,混和一起成良田。

足立人教授將中央山脈的黏土,以客土的方式,搬到海岸山脈的溪邊,他又將海岸山脈的石頭,搬到中央山脈這邊的丘陵,建成梯田。1944年,足立人教授離開台灣,他對台灣很有貢獻,前者成為池上米的由來,後者成為關山米的由來。

光復鄉的黏土,是頂級種水稻的基質,這些黏土是廢土,還是好土,看你擺哪裡?

(此文獲張文亮教授官方頻道管理員授權轉載)

重型機具進入民宅協助清理。林林攝 zoomin
重型機具進入民宅協助清理。林林攝
重機具深入佛祖街救援。林林攝 zoomin
重機具深入佛祖街救援。林林攝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馬太鞍 # 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