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周末精選|美方積極支援 台灣核電重啟前景受政治與選舉影響

出版時間:2025/11/16 17:54
能源
芮內 文章
台灣核電重啟前景受政治與選舉影響。林林攝 zoomin
台灣核電重啟前景受政治與選舉影響。林林攝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台電近期將核二、核三廠「現況評估報告」送交經濟部,引發外界對核電重啟可能性的關注。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指出,這份報告主要是保留核電重啟的選項,技術上核二、核三可於兩年內恢復運轉,但是否啟動會受國際合作因素影響。

核電重啟報告背景與意義

陳中舜分析,台灣過去的非核家園政策並未納入法律明文規範,且公投結果並非明確否決核電重啟,只是未達投票門檻,因此政府在能源政策上仍保留一定彈性。

他表示,目前台電將核二、核三現況評估送交經濟部,主要是為未來可能的重啟做準備,包括核廢料處理、運轉安全及技術評估等。技術上,核二、核三的復原需要投入約150億元,兩年內即可恢復運作;若操作得當,可立即增補台灣基載電力,支撐尖峰用電需求。

「台灣的電力供給在尖峰時段常面臨挑戰,尤其是AI伺服器、資料中心與工業需求增加,若沒有新的基載電源,未來幾年尖峰負載將難以承受新增需求。」

美國在台協會表態積極協助

陳中舜指出,今年3至4月,美國在台協會(AIT)多次表達對台灣核能發展的支持,並願意提供技術協助,包括核電運轉技術、燃料棒安全評估及核廢料處理支援。

他分析,這反映國際社會對台灣穩定供電的關切。過去幾年,隨著核能逐步退場及可再生能源滲透率上升,台灣基載電力供應逐漸吃緊。在此背景下,美方積極提供協助,不僅可提升台灣能源韌性,也有助於確保產業發展與經濟運作的穩定性。「美方展現的善意與協助,是台灣在能源安全上非常重要的外部支持。」

2026年選舉將成為核電走向關鍵

陳中舜強調,核二、核三是否重啟,不僅是技術議題,也依賴政治時機。在技術條件可行下,核二、核三兩年內即可恢復運轉,投入成本約150億元。

2026年地方選舉結果將左右政府是否積極推動核電重啟,若明年選舉勝利,核電重啟可望加速;若選舉結果不利,政府可能維持現狀,延後啟動。

他補充,政府目前送交的評估報告,屬於「保留重啟選項」的策略性安排,並不代表即刻啟動,而是為未來可能的能源缺口做準備。

能源供應現況與挑戰

陳中舜指出,雖然可再生能源持續推進,但在尖峰時段仍不足以完全替代基載電力。他以今年9月為例,台灣各電廠總裝置容量約63.8GW,其中興達電廠僅提供1.3GW,顯示供電仍非常吃緊,尤其在高需求日,幾乎出現連續十天供應緊張的情況。

他進一步分析,台灣電網在危機處理能力(韌性)表現優異,但在可預測調度能力(可靠度)仍有不足,若無額外基載電力,尖峰用電時仍可能面臨風險。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周末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