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斌堅持理念動人 衛福部長:提升偏鄉醫療不讓他失望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超人醫師徐超斌致力守護南迴偏鄉居民健康,倡議蓋南迴醫院十多年,今日不敵病魔離世。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徐醫師話不多但對理念的堅持令人感動,知道他跟病魔奮戰許久,幾度撐過病危,希望他在天上繼續庇佑南迴地區民眾的健康,衛福部也會持續提升偏鄉醫療不讓他失望。 2025/09/19 18:06 生活 醫藥
超人醫師徐超斌臨終前掛心2件事 學弟接棒守護南迴居民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超人醫師」徐超斌畢生守護台東南迴地區居民健康,今日不敵病魔過世,享年58歲。臨終前他最擔心南迴診所後繼無人:「或許再也找不到瘋子,但可不可以找到十個傻子接續下去」,所幸徐超斌的學弟高元醫師已於9月正式接任南迴診所院長,其次掛心南迴地區洗腎跟復健醫療量能不足。 2025/09/19 14:16 生活 醫藥
AI智慧護理車助力!護理師巡房紀錄更省時 快速交班不遺漏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護理人力長期吃緊,為了讓護理師有更多時間、心力投注於病患溝通照護,馬偕醫院與台灣師範大學合作開發 AI 智慧護理車,以語音輸入巡房觀察紀錄即可自動轉譯為文字並存檔,快速完成交班與資料確認,也不用費力推著將近五十公斤的工作車,跟著護理師走一次指定路線,系統便能自動記憶。 2025/08/14 17:08 生活 醫藥
台大醫院安寧病房陪上萬家庭走過「人生尾路」 非癌病人使用率低仍有2點待突破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台大醫院創院邁入130年,更是首家設立緩和醫療病房的公立醫院,迄今已陪伴超過一萬個家庭,走過人生最後一段充滿愛與尊嚴的道路;不過目前失智、肝硬化等「非癌病人」的臨終前安寧療護利⽤率仍低,是需要進一步努力的對象,包括其他科別的醫師界定何謂「末期」,以及家屬的觀念接受度等。 2025/06/26 13:00 生活 醫藥
健保5/1擴大預立醫療諮商給付!增2對象 180萬人受惠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為尊重病人醫療自主,衛福部自今日(5/1)起擴大「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健保給付對象,新增「65歲以上重大傷病病人」,以及「全民健保家醫整合性照護計畫或健保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之65歲以上多重慢性病病人」之對象,預估約180萬人受惠,並放寬門診亦可申報。 2025/05/01 10:19 生活 醫藥
健保5月新制!居家血液透析納給付 首度給付食品嘉惠早產兒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5月新制上路!除了急診改善方案,還有6項值得關注,包括例假日和夜間接生給付加成、居家血液透析比照醫院透析給付、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放寬給付對象、首度給付早產兒母乳補充食品、基層診所護理人員調薪、術後加速康復計畫(ERAS)擴大試辦對象。 2025/03/27 22:15 生活 醫藥
健保30|險遭「健保土石流」沖垮!就醫「三多」沉痾難改 提高自費擴大醫療不平權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享譽國際的台灣健保制度,曾在2011年出現重大危機與挑戰。當時前監察委員黃煌雄領銜的全民健保總體檢,完成健保實施以來最全面,最深入醫療第一線的田野調查報告,揭開以「醫療資源分配正義」為核心的第三波健保改革序幕! 2025/03/01 07:51 生活 醫藥
瓊瑤之死|愛恨平鑫濤、林婉珍逾半世紀 三角戀人生大戲終落幕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知名言情小說教母「瓊瑤」去年底輕生,震撼華人圈,瓊瑤生前介入皇冠出版社創辦人平鑫濤婚姻,引發平鑫濤與元配林婉珍離異的「世紀三角戀」,轟動一時,平鑫濤晚年失智、中風臥床時,妻子瓊瑤一度因拒絕讓平鑫濤插管,和平鑫濤的子女互槓,瓊瑤最終妥協,並出版《雪花飄落之前》書籍,寫下經歷摯愛平鑫濤臨終前插管的痛苦,提倡「善終權」,叮囑兒子和媳婦在她晚年絕不能讓她插管、急救、送加護病房,盼「死得有尊嚴」。然而她因隨著平鑫濤、瓊瑤陸續離世,林婉珍也於本月4月逝世,享耆壽95歲,三人的糾葛終落幕, 令人不勝唏噓。 2025/02/28 23:27 生活 醫藥
瓊瑤之死|好友嘆訴內情!「安寧之母」趙可式:她被丈夫晚年嚇到了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知名作家瓊瑤去年12月輕生,享壽86歲,生前因眼見丈夫平鑫濤失智逐漸不認得人,最後臥床插管維生,於是寫下《雪花飄落之前》提倡「善終權」,曾為書寫序的「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日前接受《知新聞》訪問談到此事悲傷表示,瓊瑤極度要求生活品質,丈夫和母親的晚年生活讓她嚇到了,遺憾未能帶她參訪品質好的安寧病房,看看臨終病人還能開心打麻將、唱歌。 2025/02/28 23:27 生活 醫藥
瓊瑤之死|非癌病人僅3成使用安寧 無效醫療排擠救命機會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健保仍有許多資源浪費在無效醫療造成「四輸」,台灣一年因癌症死亡5.3萬多人,約6成5接受安寧療護,非癌症死亡將近8萬人,僅3成接受安寧療護,專家認為,前者應提高到75%,後者到50%,救命資源不該拿來延長死亡過程,否則會排擠救命機會,醫病都要提升死亡識能、強化生命末期溝通。 2025/02/28 23:27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