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專法公聽會|業者稱全職外送月收6.6萬 駁低薪血汗刻板印象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立法院今(6日)天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外送專法)今日在立法院舉行公聽會。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理事郭昕宜代表業界發言時指出,外送工作並非外界刻板印象中的「低薪血汗」,而是台灣勞動市場中最活躍的新興型態之一,提供了一份兼具自由、彈性與競爭性收入的工作。她更稱,有外送員寧可放棄月薪四萬五的穩定店長職位,也選擇繼續跑外送,因為「即使被砍薪,賺的都還比店長多」。
協會:全職外送員月均收入可達6.6萬元
郭昕宜引述平台數據指出,外送收入結構優於不少傳統產業,證明外送平台並非壓低勞動報酬,而是吸引追求高自由度的族群。郭昕宜表示:
♦︎2025年1至10月的統計顯示,每週實際接單31至40小時的外送員,月平均收入達4萬8000元。
♦︎若每週接單超過40小時,平均月收入更可達6萬6000元。
♦︎平台委託第三方調查顯示,外送員未扣除成本前的平均時薪為290元。
郭昕宜補充,目前外送員中超過八成屬於兼職身分,且近七成同時擁有正職工作,顯示外送工作是更多人「主動追求的彈性就業方式」,其吸引力在於可自我安排時間,「自由本身就是報酬的一部分。」
強調每年投保近五億意外險 強制納保恐致成本轉嫁
針對外界質疑外送員缺乏保障,郭昕宜說明,自2021年起,平台業者已為所有外送員投保全時段意外險,並於2024年全面加保第三人責任險,年投入保費高達近5億元,保障比多數兼職工作都完整。若政府再強制納入勞保與職災保險,不僅會造成保險重疊,也會導致平台成本上升,最終仍須由消費者與外送員共同承擔。
呼籲立法應基於數據:錯誤制度將由全民買單
郭昕宜指出,外送員人數已從2020年的9萬人次成長至2025年的15萬人次,反駁「低薪不穩」的說法。她呼籲外送專法的制定應建立在事實與數據基礎上,不應流於政治口號,強調外送經濟牽動10多萬商家、15萬名外送員、數百萬名消費者,「任何錯誤的制度,都會讓全民一起買單。」她總結,立法應兼顧市場自由與勞動保障,目標是「讓制度穩、讓產業活、讓勞工有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