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日月光拚造林 「彰化女董座」搶台灣首宗國際認證竟不靠碳權賺錢
【記者江星翰/台北報導】台積電帶頭瞄準「自然碳匯」,吸引大咖企業投入造林取得碳權,但位於彰濱工業區的「新文欽」卻號稱為國內首宗符合國際碳權認證標準,《知新聞》21日獨家採訪背後的操盤手-亞福儲能專案負責人黃一耘,驚爆此案竟為種樹、不靠碳權賺錢。

為了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政府提出12項關鍵戰略,其中第9項「自然碳匯」的森林部分,台積電在2021年率先投入,啟動台灣第1個「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種植4萬4,850株植物,預估30年至少可取得減碳額度約1,011公噸CO2e的碳權。
此舉吸引國內上市公司蜂擁搶進,包括日月光啟動30年「低蓄積林增匯專案」、台灣大為期3年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信義房屋和森崴能源則選在台東,分別執行2公頃造林計畫、72公頃造林自願減量專案。

VERRA增專案難度避漂綠爭議
最大規模是緯創在2024年4月宣布與永在林業合作,在屏東車城打造100公頃的台灣原生種森林復育計畫,「這個案子未登錄在國內和VERRA的碳權專案,而新文欽是經過國際碳權認證標準VERRA(專案編號5036),種下台灣衫樹苗。」亞福儲能專案負責人黃一耘說。
登錄碳權專案有何意義?「代表造林取得碳權的過程,可以被量化和驗證。」黃一耘指出,在台灣只有2種途徑,一是採用環境部的國內植林方法,「我們有客戶決定在海外造林碳權,所以走更難的國外認證標準。」
首先,國內外對造林碳權「方法學」定義不同,環境部規定植林毗連面積應大於0.5公頃,以傳統方式盤點植林;VERRA為避免漂綠爭議,2025年5月出版新方法學(VM0047標準),要求業者必須先種樹才能啟動造林碳權專案,透過衛星遙測,盤查樹木、落葉、土壤等,並算出誤差值。
其次,驗證單位也不一樣,「國內環境部核可的森林查驗單位有DV、BSI等,這些不是國際碳權的查驗單位,若想在海內外造林取得碳權,沒有整合的查驗標準很難投入。」一位以海外為營運據點的業者說。

女董為了解碳移除量決定種樹
新文欽董事長黄林美蘭怎麼會找上VERRA投入造林碳權?「她就是想種樹。」回憶雙方的合作過程,黃一耘不禁笑出來,「我們也問好幾次,她想了解種樹能對地球產生什麼貢獻。」
事實上,黄林美蘭投入環保多年,1972年成立新文欽,以廢五金買賣起家,5年後跨足鋁合金錠製造,2008年為節能減碳導入純氧熔煉系統,成為台灣第1家取得再生料含量驗證的環保鋁錠製造商,如今在彰濱工業區和廣東東莞都有設廠。
眼見「減碳」成為國際趨勢,黄林美蘭除了督促公司提升能源效率,也找采威國際投入數位化碳盤查,「因為碳路徑規劃最終會走到碳抵消,促成新文欽與VERRA的合作機會。」黃一耘說。

但黄林美蘭做夢都沒想過,踏上與國際接軌的造林碳權之路,竟接連遭遇許多挫折。知情人士說,一開始找好幾位學者討論,也許造林碳權在台剛起步,遲遲無法找出共識和方法,經過好幾輪意見交換,才決定與亞福儲能合作。
2023年9月雙方確定合作,花1年投入VERRA要求的造林碳權方法學,VERRA原訂今年元月來台盤查,沒想到造林漂綠風波在國際愈演愈烈,VERRA決定翻新更嚴格規定,「為了喝止漂綠歪風,新規溯及既往所有舊案,等同所有佐證及量化必須重跑。」黃一耘說。
2024年底,黃一耘告知新文欽這項消息,黄林美蘭沒有打退堂鼓,決定繼續完成這項計畫。5月聯手亞福儲能重新執行,遲至7月18日,雙方才在南投中寮鄉種下第1棵樹。

台灣地小執行植林減碳難度高
談到申請VERRA的認證過程,黃一耘形容「命運多舛」,因為挑戰還沒結束,他深知台灣當前的地緣政治風險問題,「VERRA在亞洲設2個辦公室,分別在中國和印度,我們爭取9月VERRA來台盤查時,從印度派人來台查核。」
若以新文欽專案為例,投入造林碳權後,何時能看到商業報酬?黃一耘坦言,這案的起心動念就是種樹,算是嘗試性投入,希望從嚴謹量化過程找出碳移除量,因此碳權很少。
他直言,想透過造林碳權取得商業價值,除非像國外有上百公頃的商業林,或像尼加拉瓜農業大國有大面積土地,在台灣可以種植經濟作物,像竹子約3至5年收成一次,可以兼具經濟收入和碳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