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昨達最大洪峰!超越通洪標準四倍 溢流量續遞減
【記者林芳如、林志青/台北報導】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昨日(9/23)下午溢流,6,000萬噸洪水超過原本通洪設計標準的四倍,因而沖斷馬太鞍溪橋並造成光復鄉嚴重淹水。林業保育署今早以無人機空拍勘查評估,堰塞湖剩餘水量約2,300萬噸,壩體及周圍地質仍不穩定且持續降雨,局部水量流出,維持堰塞湖紅色警戒,不過最大洪峰在昨日,溢流量持續遞減。土石流紅色警戒包含花蓮縣和台東縣共12鄉鎮。
📌 本文摘要重點 (這是什麼?)
馬太鞍堰塞湖昨日達最大洪峰量
農業部今日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說明,花蓮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昨日(9/23)下午14:30水位計監測高程開始呈現下降趨勢,14:20~15:30水位高程下降33公尺,15:30第一波洪峰抵達,沖毀馬太鞍溪橋。16:30第二波洪峰抵達。依下游洪水狀況評估累積流出約6,000萬噸,約等於24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林業保育署今早派員空拍評估,堰塞湖溢流口壩頂已遭水流下切80公尺,因此蓄水量減少至2,300萬噸,壩體及周圍地質仍不穩定,山區持續降雨,維持堰塞湖紅色警戒,土砂會持續流出,提醒靠近河道搶災搶險應注意施工人員安全,將持續監測堰塞湖殘存壩體及剩餘湖水,並依最新狀況重新研擬警戒機制。
花蓮縣光復鄉代廖翊鈞今日表示,11點50分左右開始有水進來,馬太鞍又在潰堤了,是第三波了,水沒有昨天大,但是已經通知村民往高處躲。
消防署中午指出,現場有溢流沒錯,昨天溢流3/4,今天測量發現堰塞湖的水剩下1/4,但是屬於小範圍溢流,是安全的,不像昨天那麼大,但因為現場施工廠商發現溢流情形,所以先請施工廠商和附近住戶撤離,沒有整個光復鄉要撤離。
花蓮縣消防局中午表示,花蓮災區計協助28處所、救出55人,11時15分接獲通知恐有第3波潰堤,現全員撤回指揮站待命,等前進指揮所通知再出勤。
花東12鄉鎮土石流紅色警戒
林業保育署評估,因量體變小,後續應不至於形成昨天這麼大的流量,建議市區可先復原,考量堤防可能有缺口且河道淤積致通洪斷面縮小,建請下游河道缺口儘速處理,避免水流流出河道。
水保署今日(9/24)下午土石流紅色警戒調整為88條、黃色警戒177條;大規模崩塌紅色警戒 3 處、大規模崩塌黃色警戒 9 處。土石流紅色警戒共計2縣市12鄉鎮,包含花蓮縣萬榮鄉、光復鄉、卓溪鄉、富里鄉、玉里鎮;臺東縣東河鄉、海端鄉、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延平鄉、卑南鄉。
水利署官員在今日下午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記者會說明,馬太鞍堰塞湖溢流最大洪峰就在昨天,洪峰流量8000多CMS,原本通洪設計洪峰流量約2000 CMS,昨天超出標準四倍以上,導致水從堤防溢堤。
林保署官員表示,雖然現在持續溢流,但流量越來越小,比較可以安全的通過河床斷面,只要補強一些缺口,應該就不會溢到河道外。
農業部政務次長黃昭欽表示,現正調查整個淹水範圍及後續要加強的部分,儘速進行復建工作。
馬太鞍堰塞湖7月下旬成形
根據陽明交通大學調查,花蓮萬榮鄉馬太鞍堰塞湖於2025年7月21日形成,主因「薇帕」颱風外圍環流造成馬太鞍溪上游支流既有崩塌擴大並造成河道阻塞蓄積成湖,林保署花蓮分署接獲通報後於7月26日啟動堰塞湖災害應變機制,8月4日協調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直升機執行空中勘查,初判尚無立即潰壩危險。
但由於下游約11公里處為萬榮鄉明利村,林保署花蓮分署8月6日邀集相關權責單位召開應變分工會議,研商堰塞湖影響範圍、災害應變等防減災預防措施,並提醒各單位儘早進行模擬疏散避難演練工作。
林保署副署長廖一光8月7日前往光復林道現場勘查崩塌災情及可能受災影響範圍外,並前往拜會花蓮縣政府,研商及協請縣府相關單位於警戒發布後配合災防應變事宜。8/12–8/14楊柳颱風前後啟動預防性疏散與跨機關研判,當日完成259戶697人撤離,颱風過境後研判壩體暫穩,解除警戒,持續即時監測與整備。
台大示警比預估嚴重 2天後溢淹
農業部8月27日成立「專案小組」,明確分工三小組(壩體/工程、疏散)與時程,要求於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梁保護,並精進監測與對外溝通。花蓮縣消防局應變中心9月17日辦理「馬太鞍溪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研討會議」,根據最新監測資料調整應變作為。
台大防災團隊9月21日評估潰壩溢淹影響範圍將比先前預估更嚴重。花蓮縣9月22日因應樺加沙颱風造成的豪雨,啟動預防性疏散游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共列管1837戶、實居8524人;啟設3處收容所,並輔以依親與垂直避難等分流措施。9月23日14:50發生壩頂溢流,對光復鄉市區造成嚴重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