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新ETF募集亂象 10大QA看懂為何引爆員工怒火?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 】近期ETF掀起IPO亂象,券商營業員在網路號召「一人一信」終結IPO暴力制度,金管會已收到上百封券商營業員與理專的檢舉函,《知新聞》幫讀者整理10大重點,一窺ETF募集扭曲制度。

Q1:為何這次基層營業員大反彈?他們怒火何來?
A1:投信發行每檔新基金或ETF IPO時,須先向大眾募集資金,基金發行通常由理專向客戶介紹,而近幾年熱門的ETF,則由券商營業員引薦客戶。有些公司要求的責任額愈來愈高,以台灣IPO與ETF募集的「血汗責任額」黑幕調查指出,元大給每人的責任額高達千萬元最高,中信700萬居次,6家券商平均每人身上背666萬的責任額。
Q2:什麼是總責任額?每家券商都對營業員的要求目標很高嗎?
A2:銀行理專與券商營業員有IPO責任額制度已實施多年,每家券商訂定標準不同,根據終結IPO制度暴力調查網站統計,前5大皆超過3000萬元,依序為中信3820萬、元大3680萬、凱基3377萬、群益3345萬、富邦3340萬。
Q3:總責任額實施多年,為何最近才爆出「回單」亂象?
A3:責任額制度已從銷售激勵轉為不合理的業績壓力,「回單」機制又更扭曲市場機制。例如券商幫忙募集1億元,未來投信ETF買股、換股時,給予回饋募集金額6~10倍,回單等於實質賺取手續費收入,又可增加市佔率。

Q4:除了IPO責任額壓力外,為何又衍生職場霸凌?
A4:市場傳出ETF每銷售百萬元獎金約2000~4000元,主管高層更多,有些主管壓榨基層,達不到業績以言語污辱,甚至要求基層員工自掏腰包達到業績目標,這次行動也鼓勵員工向勞動部檢舉。
Q5:新ETF募集亂象對投資人有什麼影響?
A5:業績導向銷售方式,讓營業員與理專抱怨成為直銷業務,推薦客戶商品不是建立在KYC(know your customer,認識你的客戶)、KYP(Know Your Product,認識你的商品),而是只看獎金高低,有些甚至還鼓勵客戶借錢質押,放大財務槓桿。
Q6:這些現象以前沒有嗎?為何今年突然引爆?
A6:4月初受到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影響,金融市場震盪劇烈,許多投資人資金套牢慘賠,沒有多餘的資金投入新募集的基金,因此讓業務員壓力更大。

Q7:亂象對市場生態有哪些影響?
A7:ETF定位從長期投資工具異化為短期業績考核工具,市場本質受到嚴重扭曲。「回單」機制使發行頻率過高,造成市場供給失衡。過度擴張的ETF市場與質押槓桿操作增加,放大市場波動影響,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Q8:營業員或理專達不到業績怎麼辦?
A8:如果不想昧著良心要客人買,又要達到上層的要求,很多人乾脆自己投資,市場傳出有人投入600萬元資金。
Q9:營業員的訴求為何?
A9:此次檢舉已集結超過3000人,希望金管會應建立重大市場變化的IPO暫緩機制、進行風險評估與揭露、責任額制度應全面檢討,不可無視實際風險環境。
Q10:主管機關如何回應?
A10:金管會已派人加入社群平台搜集資訊,13日證實已收到上百封檢舉函,共涉及10家券商、9家投信、1家銀行共20家金融機構,將啟動約談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