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地震搖到暈!巧合「飛碟雲」引聯想 震央附近龜山島僅1級原因曝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昨天晚間9點11分,宜蘭縣近海發生規模6的地震,最大震度出現在宜蘭縣冬山、台北市信義區4級,台北受到「場址效應」,感受到明顯搖晃。不過也有人發現其實龜山島相當靠近震央,但震度卻只有1級,專家指出這是跟岩層等原因有關。

這起地震發生原因,是菲律賓海板塊跟歐亞板塊碰撞造成的隱沒帶地震。由於該起地震震央附近,過去發生過不少地震,預估未來三天還有規模5以上地震。
台北4級上下搖
這起地震震度最大的地方是宜蘭冬山及北市信義區的4級,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科長李伊婷解釋,宜蘭冬山震度大是因為靠近震央,而信義區震度達4級,是因為震央幾乎垂直於北部地下,較大震度集中在北部,且信義區土壤較鬆軟,因而產生場址效應影響。
她進一步解釋,所謂場址效應,就像是比較堅硬的岩層,跟一個放在果凍上的物體相比,兩者遭遇地震,果凍上的物體感受的搖晃比較大。

震央附近龜山島僅1級
很多人也好奇,為何同樣是在震央附近,宜蘭冬山4級,龜山島僅1級。
地震學家馬國鳳教授、科普作家潘昌志建立的臉書粉專「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分析可能有3點原因。首先,龜山島是安山岩質,和沉積岩相較之下比較不會放大,而盆地內的場址效應會放大。另外,「如果」是隱沒帶地震,主要震波能量和傳遞方向,垂直地表方向可能也不是最大的傳遞方向,向南一點也合理。

巧合「飛碟雲」引地震聯想
由於昨天上午天空出現巨大「飛碟雲」,晚上就發生大地震,有網友認為「早上的雲,真的有暗示」。其實這種像飛碟、甚至壯觀地像宇宙戰艦的雲叫「莢狀雲」,形成和地形有關。

中央氣象署指出,當一股穩定且「潮濕」的氣流吹過山丘,會呈現波浪狀上下擺動的情形,氣流被迫抬升時,蒸氣遇冷而凝結成雲,而氣流下沉時,因為變暖,就再次蒸發化為不可見的蒸氣,雲就不見了,如此反覆,就會產生「莢狀雲」。
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昨天見「莢狀雲」也分析,這表示台北上空有強風,很可能是南方季風槽在增強中。季風槽增強可能帶來偏北風,除了北台灣可能還有高溫,中南部應該會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