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專訪|被笑「養魚要讀碩士喔?」劉柏君逆襲成模範漁民 成壽司郎海鱺王

出版時間:2025/10/29 07:00 (更新時間:2025/10/29 08:06)
生活
問問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養魚還要讀碩士喔?」對35歲劉柏君來說,答案是Yes。海大水產養殖碩士畢、退伍後入行10個月升任鮪豐水產場長,管理13甲魚塭,如同299個籃球場大,科學養漁8年打入日本壽司郎供應鏈、9年獲選農業部表揚最年輕模範漁民、獲賴清德總統接見。

《知新聞》團隊開拔到高雄永安魚塭找他專訪,距領獎日見面不到1個月,過度日曬讓他看來蒼老好幾歲,漁夫帽下臉龐黝黑發亮,只有眼鏡遮蔽處膚色略白,一開口講漁就眼睛發亮、嘴角全泡,充滿幹勁也帶有喜感。

一個北部囝仔甘願到南部魚塭蹲點,非「漁二代」、只是「專業經理人」,但別人吹冷氣朝9晚5,他卻是戶外強曬朝5到凌晨,遇颱風憂漁比自己更多,標準的「用生命養漁」,模範漁民是真實力掙來的。

模範漁民劉柏君靠數據、LNG水,陸地養出8斤海鱺魚,成為壽司郎的供應商。葉志明攝 zoomin
模範漁民劉柏君靠數據、LNG水,陸地養出8斤海鱺魚,成為壽司郎的供應商。葉志明攝

農業部今年9月選拔出本屆12位模範漁民,最年輕的35歲劉柏君,在新北市出生、長大,就讀基隆海洋大學,碩士畢業後就到鮪豐水產就職,現為公司場長,管理13甲場區,目前養殖魚種包含海鱺、龍虎斑、金鯧、黃鯽魚。

劉柏君從小就對生物有興趣,剛好以前阿公在嘉義布袋養鰻魚,過年回嘉義都會去阿公的漁塭釣魚、玩水,那是他第一次接觸、知道養魚行業,後來喜歡上生物,考大學就開始想哪些是自己喜歡的,剛好看到竟然有水產養殖科系就去報名也考上了,畢業後就直接找相關工作,不少學長、同學都去考公務員或當老師教授等,他直言,很幸運爸媽支持他走第一線,只是親朋好友還是會講,「養魚還要讀碩士喔(台語)」。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農業部今年9月選拔出本屆12位模範漁民,最年輕的模範漁民是35歲劉柏君。陳卓邦攝 zoomin
農業部今年9月選拔出本屆12位模範漁民,最年輕的模範漁民是35歲劉柏君。陳卓邦攝

27歲就當上場長,他自認蠻幸運,他聊起一當完兵2016年10月進入鮪豐水產,做了3至4個月,帶領他的場長離職,主管看到他的工作表現,隔年8至9月間就升他當場長,直到現在9年過去,他自認是很努力的人,這也是他嚮往的工作,對他而言是「我的生活」。

他直言,如果一件事有即時需求,不會管當下是工作還是休息時間,像他以前有半夜1、2點在修水車,中午1、2點大太陽該修的水車、設備都會去做完,當時的主管看到他的一些特質,也就是2017年4至5月間,他進公司才半年多,就直接被問「你對當場長有沒有信心」,他回「我就做做看、就盡力做」,同年8至9月間任職滿10個月就正式升任場長。

劉柏君27歲就當上場長,自認是很努力的人。葉志明攝 zoomin
劉柏君27歲就當上場長,自認是很努力的人。葉志明攝

和別人不一樣!擴大養這3種魚

劉柏君表示,當時附近養殖以青斑為主,後來中國大陸市場改變,漁民改養龍虎斑,他的公司巔峰時有70至80池,目前30、40池,有能力去嘗試新的魚種,主管當下想法是大家都養石斑類,但有幾年價格很差,大家哎哎叫,他們就開始想「我們應該要做點跟別人不一樣的」,一開始有青斑、龍膽、金龍魚三種魚,慢慢擴大養到八至九種,如黃臘鰺、鮸魚、海蠣、嘉鱲魚、斑頭魚、紅槽魚、午仔跟紅魚。

他說,困難處就是每一種魚的疾病都不同,遇到問題很多,基本都要從零開始養到成功,中間一定會有失敗,但每每失敗會以科學角度去看,不像外面傳統魚塭,憑老師傅的經驗,他們會去請教專業獸醫或專業水質等測檢,去了解魚到底出什麼問題造成大量損失,這是他認為比別人還進步一點的地方。

至於擴大飼養魚種原因,劉柏君直言,要去推動一個魚種,一開始不太知道到底有沒有市場,只能用自己的想法,搭配問一些魚販,這條魚如果養起來會不會有市場,賣不賣得掉,畢竟一開始養的也不多,魚販有把握賣掉就會去嘗試,養海鱺是3年多前,在附近做育苗的學長問他「你們公司有沒有興趣」,當年龍虎斑正逢低價期,公司也不想一次放這麽多的魚苗,他跟公司提做海鱺苗有沒有興趣,公司答應他,就來養養看,第一年嘗試放養密度低,養殖順利公司評估販售的狀況也可以,就開始放大規模。

劉柏君管理13甲場區,目前養殖魚種包含海鱺、龍虎斑、金鯧、黃鯽魚。葉志明攝 zoomin
劉柏君管理13甲場區,目前養殖魚種包含海鱺、龍虎斑、金鯧、黃鯽魚。葉志明攝

挫折中學會養魚!盡快調適心情從低潮走出

雖然進公司不到一年就升場長,但遭遇的挫折也不少,他說,讀書時在校學習養殖學、飼料學、魚病學,可當現場實際碰到還是要重新學起,畢竟戶外養殖範圍大,一個池子養了2萬至3萬條魚,變化多,他什麽實務都不懂,疾病也不會檢驗,初期犯了很多錯,魚死損傷大,每一次損傷對他而言都是很大打擊。

所幸他的特質是寧願自己出問題,也不希望養的魚出事,他自認責任感強,每次碰到挫折都會告訴自己,如果這樣就承受不了,代表這個行業不適合他,要在這行業繼續走下去,一定還會一直遇到差不多的事,他開始調整心情,快速從低潮中走出來繼續拚下去。

學校學的養殖學、飼料學、魚病學,到了漁場後都要重新學起。葉志明攝 zoomin
學校學的養殖學、飼料學、魚病學,到了漁場後都要重新學起。葉志明攝

單池死1萬多尾龍虎斑 一次3池損失3百萬

他表示,早期養殖曾因不熟悉魚種習性,導致整口魚塭失敗,至少損失1萬至2萬斤的魚,曾經一周內,一池死了1萬多尾的龍虎斑,那時候海蠣出售價格約1斤180至210元,一次3池損失超過三百萬,但透過調整放養密度和善用設備,成功將育成率提升至七成以上。

他憶及,養海鱺也曾遇過大量死亡,一開始不知道這隻魚也會有「紅彩病毒」,請獸醫檢驗又驗不出寄生蟲、細菌性,只能評估營養出問題,他朝此方向調整卻不見成效,後來請另外的獸醫,剛好驗到病毒,診斷不能餵料,否則一直餵魚就一直死,建議停10至15天的料,果真停餵就沒再損傷。

養海鱺曾遇過大量死亡事件,解決方式竟是停止餵飼料。葉志明攝 zoomin
養海鱺曾遇過大量死亡事件,解決方式竟是停止餵飼料。葉志明攝

電廠LNG供冷排水 敏感魚種好生養

至於成功的轉機在於科學養魚,他說,是靠調整放養密度,並利用場內LNG冷排水箱涵降低水溫波動風險,成功提高海鱺的育成率,最大功臣是場內有兩座政府設置的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產生的低溫冷排水)箱涵。

劉柏君說,印象中台灣目前養殖區只有永安小部分區域有LNG水的箱涵經過,只需要去箱涵增設馬達,拉管線進入廠內即可,特性就是水溫長期處於24、25度,不然盛夏魚池會達32、33度,高溫的水會助長細菌滋長、藻類及寄生蟲繁生,中油LNG的水釋放出來前,會經過消毒,可獲得低溫又幹凈的海水,有助減少池內環境的細菌跟寄生蟲。

LNG冷排水箱經過漁場,只要用馬達抽上來就能使用。葉志明攝 zoomin
LNG冷排水箱經過漁場,只要用馬達抽上來就能使用。葉志明攝

他說明,水溫低不容易把臭氣、有毒的硫化氫聚集在池底,飼養一些比較敏感的魚種,如黃臘鰺、海蠣、嘉鱲魚都需要冷水,有LNG水才比較好養。

他表示,會有LNG水是因附近的液化天然氣廠--興達電廠,會有LNG進口船進來停泊,將天然氣氣化時,需要大量的海水進行回溫,導致海水變冷,又不能直接排入海會破壞生態,政府便將水先流出,看附近漁民有無需要用到,再外排時已經回溫。

漁場臨近興達電廠,提供源源不斷的LNG低溫海水。葉志明攝 zoomin
漁場臨近興達電廠,提供源源不斷的LNG低溫海水。葉志明攝

一開始當地人接受度不是很高,因為需要政府箱涵經過魚塭,當地很多漁民不喜歡,但他老闆認為,這支水直接到這13甲的廠區會很方便,就設置2個箱涵,LNG水供應源源不絕,「我們要多少就可以有多少」,沒有這支水,冷水性的嘉鱲魚在夏天33度高溫海水有機會直接暴斃,有一年一天內整池死光,LNG水可以降到29度,就能度過夏天;海鱺因水溫越低,細菌、寄生蟲相對少。

29度的LNG水供應源源不絕,海鱺魚因水溫越低,細菌、寄生蟲相對少。葉志明攝 zoomin
29度的LNG水供應源源不絕,海鱺魚因水溫越低,細菌、寄生蟲相對少。葉志明攝

科學養魚成功轉機 育成率7成

在科學養魚上,他說,之前嘗試自動偵測設備,但因是戶外池,沒清感應器就會失準,後來就自行取水送檢疫站檢測;另外,魚池走水泥化,相比土池的優勢是不會長雜草,整理環境相對容易很多,且土壤細菌、微生物比較難判斷好壞,硬池只要消毒作業好,環境會比較好,容易人為控制。

他說,公司有做產銷履歷,記錄每一批魚的所有階段,使用哪一牌飼料、吃多少等,全部都有記錄,可精準算出飼料轉換率是多少,了解每回的差異,並分析狀況。

海鱺養殖品質通過日商壽司郎等國際通路認可。取自壽司郎臉書 zoomin
海鱺養殖品質通過日商壽司郎等國際通路認可。取自壽司郎臉書

他說,在他進場前,即2016年初出現霸王級寒流,整個永安養的魚幾乎都死光光,遇到大型天災,設備再好也沒用,仍是看天吃飯,但不可否認,這些設備沒遇到離譜天災,控管可以比土池的漁民好,以前常聽到沒有霸王寒流虱目魚也是凍死,而他們水泥池垂直比較深,抗寒能力比較強。

海鱺育成率突破7成,養殖品質通過日商壽司郎等國際通路認可,劉柏君表示,海鱺苗期天性喜歡在水面上,長得很像鰻魚,細細長長會抖動如蚯蚓,常會引來白鷺啄食,有些魚塭育成率不好是因苗期就被鳥吃光,他管理的魚塭有設施免於鳥啄損失,育成階段配合獸醫疾病檢驗,精準對症下藥治愈率就高。

另外,再搭配慢慢摸索抓飼養密度,到底適合放多少尾的魚,可以大到8斤、10斤,育成率又不錯,大約一池放1,500至2,000尾的海鱺,育成率7成,一個池子總收成率1萬多斤,就會達到生產效益目的。

劉柏君上班的養殖場全是水泥池,有別於土堤,有效控制地氣。葉志明攝 zoomin
劉柏君上班的養殖場全是水泥池,有別於土堤,有效控制地氣。葉志明攝

1尾養到8、10斤重 打開壽司郎通路 

他說,公司怎麼跟壽司郎搭上線他不清楚,但對方來現場場勘、訪問,觀察環境是水泥石比較容易把整體環境整理的很甘凈,地上沒什麽雜草,環境符合需求,這是第一關,再看實際養出的成品,魚的活力、體態,業者實際試吃味道也符合需求,就開始談論規格、產量等需求供應。

陸地上的漁塭要養到8至10台斤幾乎沒人能做到,他強調,台灣的海鱺養殖主要在澎湖、屏東箱網,海鱺很重視流水,需要的水量大,一般魚塭條件不到,養殖風險高,大部分陸上養殖海鱺多養到2至3斤就賣給澎湖箱網業者,再接手養到更大。

採訪當天,美麗的夕陽餘暉照洛漁場,劉柏君笑笑的說,哪有美國時間停下來看夕陽。葉志明攝 zoomin
採訪當天,美麗的夕陽餘暉照洛漁場,劉柏君笑笑的說,哪有美國時間停下來看夕陽。葉志明攝

公司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就是直接銷售,才會想辦法突破養到8斤、10斤以上,而永安廠區就有兩個LNG箱涵,水量是外面養殖戶比不上的,他說,外面養殖戶3至4甲的養殖面積就一支海水可以用,我們公司13甲,同一個池子,可以同時有3支入水口進同一個池子,瞬間輪換水的量至少會是別人的3倍,LNG水的源頭管線有4支、一般天然海水也有2支,總共有6支水的來源,這是外面養殖戶幾乎不可能做到的。

他也解釋陸養、中途換箱養的魚體會有差異說,聽學長教戰,養在箱網的魚需要對抗很強的海流,魚的飼料轉換率比較差,因為需要耗能量去抵抗洋流,他們是室內封閉環境,頂多就水車打的水流,飼料轉換率比較好,魚體的油脂相對比較高。

看更多:養魚日常讓你跪!模範漁民不只日巡7次 劉柏君曝殘酷真相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農業部 # 模範漁民 # 劉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