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交流計畫!9年育138位農業青年大使 建立台灣跟世界橋樑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農業部與外交部自2017年起推動「農業青年大使『新南向』交流計畫」迄今已選拔138位優秀農業青年赴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及印度等國家進行實地交流,今年前往澳洲,費用由農業部、外交部包辦,主要任就就是透過農業建立台灣跟世界橋樑。
國際事務司司長蕭柊瓊表示,目的讓台灣農業青年國際化,過程中希望藉由青年大使將台灣農業的好、美、先進介紹到國外,而到國外研習後也可以學習其他國家經營管理、獨到之處,相互學習,在台灣與國際農民間建立橋樑;青農到東南亞國家會找到市場出入,將台灣養殖虱目魚的經驗介紹給其他國家,如非菲律賓等來台學習養殖,或將漁獲賣到其他國家。
農業部主秘林家榮說明與外交部的合作契機,主因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有一天同仁就接到外交部打來的電話,來做一個農業青年大使,他聽到非常興奮,因為外交部自投羅網,因為外交部推動青年大使已有非常多經驗,農業部跟著不會有問題,其次,外交部提議應該會出一點錢,所以達成共識各出一半。
青農大使最重要目的,第一、還是青農將台灣的知識、態度帶到新南向的國家,第二、知道對方進步到哪裡,常常有人說,去那些國家的農業值得我們學習嗎?林家榮說,他在農業部已經35年,去過72個國家,很深的感觸,每個國家農業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些地方的青農也都對農業充滿熱情。
林家榮舉例,台灣2300多萬人口,一年農產品出口產值50億美金,進口170億至180億美金,新加坡沒有農業,人口也沒有這麼多,但農產品外銷一年是150億美金,進口160億美金,就可以發現新加坡是進口加工再出口,因為吃不了這麼多。
如何成為青年大使?蕭柊瓊說,會有公告,青年農民在符合資格線就可以報名,如年滿18歲至45歲以下青年,會跟外交部找一些有經驗做國際交流的學者組成,徵選小組,從中選取適合的申請者參與,出國期間7天,但徵選到結束至少4個月,擔任青年大使不需有出資,由農業部、外交部負擔出國經費,也是由我們安排行程。
從事虱目魚、鱸魚和、台灣鯛養殖出口的和畝水產品牌負責人凃欣儀表示,她是第5屆青年大使,主要任務就是透過農業建立台灣跟世界橋樑,台灣農業技術非常厲害,不管是農改場的作物改良、品種改良等,特別希望以台灣農民身份把厲害的一面跟別的國家交流經驗。
凃欣儀分享,她那屆到訪泰國,有拜訪遠洋漁業、玉米筍等企業,除了跟對方交流外,台灣會針對每個作物、產業、作法有什麼不同,也從對方身上學習經營管理的概念跟方法;他那屆的大使就有透過計畫成功出口魚鬆產品到國外,除了知識的交流外,還有經貿學習的重要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