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擺脫化療不適!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新福音 標靶藥物有效控制

出版時間:2025/11/10 11:05
生活 醫藥
曾伯愷 文章
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林益庭指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可改用標靶藥物治療,免去化療所造成身體不適。台北慈濟院提供 zoomin
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林益庭指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可改用標靶藥物治療,免去化療所造成身體不適。台北慈濟院提供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曾伯愷/新北報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骨髓疾病,過往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或骨髓移植為主,但病人化療後產生較大副作用,更需承受長期治療的身體不適,移植則需經歷漫長等待,患者身心俱疲。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日前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精準抑制酪胺酸激酶,成功控制患者病況,徹底改變治療模式。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骨髓疾病

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林益庭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骨髓疾病,骨髓中原本含有能繁殖與分化的造血幹細胞,會依照身體需求生成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等血細胞,但當費城染色體出現異常,所產生的「BCR-ABL融合基因」會產生「酪胺酸激酶(TKI)」,導致白血球持續異常增生。這些過量的白血球雖然看似成熟,卻缺乏正常功能,反而擠壓紅血球與血小板的生成空間。

台灣每十萬人診斷2至3人罹病

林益庭指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多發生於中壯年族群,平均診斷年齡約在50歲左右,台灣每年每10萬人中有2至3人被診斷罹病。

病人會因白血球過度增生,長期下來出現貧血、疲勞、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或脾臟腫大疼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感染、出血,甚至肺栓塞等併發症。

標靶治療擺脫過去化療痛楚

林益庭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血液檢查、骨髓穿刺與染色體基因檢測,確認是否存在費城染色體及「 BCR-ABL 融合基因」。

過去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或骨髓移植為主,但化療方式副作用大,移植更需經歷漫長等待,病人往往需要承受長期治療帶來的不適。而隨著醫學進展,如今已經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精準抑制酪胺酸激酶。

案例說明標靶治療

林益庭舉例,48歲吳先生日前健康檢查,意外發現白血球指數飆升至80000/µL(正常男性為3000/µL-13000/µL),經林醫師門診追蹤發現,其脾臟明顯增大,骨髓檢查及染色體檢測也發現「費城染色體(1960年科學家Peter C. Nowell、David Hungerford於美國賓州費城發表)」呈陽性,表示白血球細胞異常增生,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林益庭遂開以口服標靶藥物作第一線治療,吳先生經過3個月服用治療,其白血球指數下降至8190/µL,費城染色體基因量也小於0.1%IS,控制良好,目前定期門診追蹤中。

 

標靶藥物改變治療模式

「標靶藥物的突破,讓疾病的治療模式徹底改變」,林益庭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從過去難以控制的血癌,轉變為可以長期控制穩定的慢性疾病,病人只要規律服藥,就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四年存活率可達9成。

推薦新聞 馬太鞍溪堰塞湖達紅色警戒!光復鄉今停班停課 相關地區強制疏散避難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 標靶藥物 # 酪胺酸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