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業可存活百年嗎?台泥董座張安平給答案 「百分之百可以」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台泥今召開股東大會,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最近社會上有很多投資都在半導體產業,有人問我水泥公司可以活到一百年嗎?」張安平表示,答案是百分之百。張安平說,沒有水泥作為基礎建設,根本沒有半導體與其他產業。水泥產業為社會貢獻的不只是建築,像是半導體等產業產生的工業廢棄物都是由我們水泥廠在協助去化的。針對水泥業環境充滿變局與挑戰,總經理程耀輝表示,若未及時啟動能源事業與跨區域投資,台泥在2024年的營收可能僅止於840億元,與8年前相仿。

未來領先者是創造改變推動者
張安平認為,「未來的領先者不只是適應變革,更是積極創造改變的推動者。」從製程升級、綠電維運到零碳運輸,台泥今年全面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包括水泥生產線預警、智能眼鏡遠端作業、無人機巡檢及智能採礦等四大領域。
旗下歐洲子公司Cimpor已在6國25座工廠導入超過萬組AI × IoT智慧監控系統,為生產線裝上「智慧大腦」,實現即時預警與預防性維護。
工程師配備RealWear AI智能眼鏡,只需語音操作即可獲得資料、接通遠端支援,並精確執行維修指令,與SAP系統無縫整合,打造高效率作業環境。大陸方面,台泥在廣東英德廠透過AI無人機以預設航線自主飛行,無需人力介入,即可完成光電案場與水泥廠設備的日常巡檢。
程耀輝:若無綠能與國際布局營收恐停滯
台泥江蘇句容廠與廣東英德廠陸續導入無人電動礦卡,AI可自主規劃最短行車路線並即時避障,搭配遠端監控確保安全與效率,根據計算,句容廠每年可節省約2531萬台幣的燃料與人力成本,減碳約1542公噸,五年投資報酬率預估近30%,而英德廠則預計每年減碳3,344公噸,創造3847萬台幣的節能效益,持續擴大AI科技的永續價值。
展望未來,張安平表示,今年的經營成果可能不見得比去年理想,面對種種挑戰,台泥將加倍努力,持續推動轉型與創新。值得期待的是,隨著布局逐步落實,我們對明年的展望審慎,努力希望有能夠更好。
此外,針對去年7.2級超大地震對台泥花蓮和平廠影響,總經理程耀輝也提及,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面對及療癒,光是電廠停機36天及設備損壞修復、增加卸煤及運費、蘇澳和平水泥廠及港口設損壞修復就花了23億元以上。

去年營收突破1546億元
面對水泥業環境充滿變局與挑戰,展望新能源事業的關鍵布局,程耀輝表示,2016年台泥合併營收為896億元,2024年已突破1546億元,成長幅度近73%。
這場超過千億的增幅,並非一時機運,而是來自於長達8年的國際布局與策略轉型。若未及時啟動能源事業與跨區域投資,台泥在2024年的營收可能僅止於840億元,與8年前相仿。這也證明,在面對變局之際,「停滯才是最大的風險,轉型才是唯一出路」。
除了營收攀升,台泥在財務結構上也同步壯大。截至2024年底,合併總資產達5930億元,股東權益突破3080億元,雙雙較2016年翻倍。EBITDA來到歷史新高的450億元,毛利率維持33%的高水位,呈現穩健的經營績效。公司持續秉持財務紀律原則,8年來持續維持EBITDA高於資本支出(CAPEX),並以自有現金擴張企業版圖,避免高槓桿風險。
今年綠電年發電量破1.42億度
在股東報酬方面,程耀輝指出,自2016年至今,台泥已累計發放超過1000億元現金股利。即便在大幅投資新能源的同時,2024年現金水位仍穩健超過1300億元,顯示公司具備同時兼顧轉型、報酬與安全邊際的財務實力。此外,淨負債與EBITDA的比值從過往高峰3.8倍降至1.5倍,持續維持BBB-的投資等級信評,為未來擴張與週期波動提供穩固緩衝。
能源轉型則是台泥近年發展的另一個核心。程耀輝表示,台泥自2020年起進入再生能源、儲能與充電站領域,2024年新能源事業正式轉盈,EBITDA Margins達14%,全年營收突破百億元。大陸水泥事業一年將近300億元的EBITDA,下滑到這兩年的四、五十億元;台灣水泥事業EBITDA Margin雖逐年提升至21%,但絕對金額也僅5、60億元,補不足缺口。
2018年投資土耳其OYAK水泥40%,當年EBITDA總金額僅2億元台幣,曾受到質疑;2019年完成葡萄牙CIMPOR的併購後,EBITDA Margin逐漸提升至30%左右,絕對金額也擴增至180億元等值台幣,這不僅是簡單的區域替代,更是全球產能矩陣的重構。
展望2025年,程耀輝表示,台泥預計綠電年發電量將突破1億4200萬度,可以供應34000個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量。全球儲能裝置容量也將約達到2GWh,能在緊急情況下為大約17萬戶家庭提供一整天的電力。整體來看,新能源仍處於經營播種期,還需要時間才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