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東南亞貿易協議設「毒丸條款」 《金融時報》:旨在牽制中國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中央社】美國總統川普日前訪問亞洲,與東南亞國家簽署的新貿易協議。根據外媒周三(11/5)披露,川普政府在協議裡加入了「毒丸條款」(poison pill clause),藉此打造一項新的外交武器,作為華府在對北京戰略競爭中的籌碼。
川普上月26日在吉隆坡出席東協(ASEAN)峰會之際,與泰國、馬來西亞及柬埔寨領導人簽署互惠貿易協議,承諾共同解決關稅及非關稅障礙。然而其中卻內含玄機。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11月5日披露,川普政府在與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簽署的兩項新協議中,都加入了終止條款,規定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日後再簽署「損害美國基本利益」或「對美國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的競爭性協議,則此次簽訂的協議將自動終止。
多位貿易專家指出,這種極為罕見且範圍廣泛的條款,形同對與中國有密切經貿往來的中小國家提出一項「忠誠度測試(loyalty test)」,並可能影響未來美國與東南亞乃至全球的貿易談判格局。
報導也指,美國仍在與泰國及越南進行「對等關稅」談判,觀察人士關注新協議是否也會出現類似毒丸條款。
分析人士指出,這些措施將可能加深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分歧。
貿易協定成美國對外經濟政策手段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地緣政治與戰略教授埃弗奈特(Simon Evenett)指出,條款範圍之廣,使美國得以擁有單方面解約權,為華府在區域談判中提供新的籌碼。美國與馬來西亞的協議還要求該國配合美國的制裁行動與其他經濟限制措施。
埃弗奈特在本周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寫道:「這些毒丸條款使貿易協定不再只是商業工具,而成為美國管理夥伴國對外經濟政策走向的手段。」
他指出,雖然2020年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中曾出現類似條款,但當時觸發條件有明確法律界定;相比之下,這次與馬來西亞、柬埔寨協議中的條文模糊且美方擁有單方面終止協議的權力。他說:「這是美國試圖藉由協議維持市場主導力,重塑過去數十年形成的『亞洲製造網絡(factory Asia)』。」
總部位於倫敦的顧問公司Flint Global貿易分析師羅伊(Sam Lowe)指出,馬來西亞與柬埔寨與美國簽署的這些協議,是中小國的一種戰術手段,用來減少川普政府貿易政策帶來的極端影響。它們會在有效期內發揮作用,直到失效為止,屆時就必須採取新的策略。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布魯塞爾辦事處經濟戰略中心主任狄梅齊茲(Maria Demertzis)則指出,這些條款是「多邊主義棺材上的又一根釘子」,反映出美國對中國主導區域供應鏈的憂慮。
她說:「川普的態度很明確—『我是老大,你得跟我合作。』問題在於,這些國家有多少談判空間能拒絕這樣的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