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兒虐名醫吐艱難:人生重來不想從醫 資源不足「救回命卻給不了溫暖」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長期受虐兒童會產生反社會人格障礙,復健是一條漫漫長路,但長年致力於兒少保護的土城醫院名譽院長黃璟隆直言,台灣目前能做早期療育的心理師、兒童精神科醫師、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和物理治療師都遠遠不夠,把孩子救回來卻沒能讓他變成幸福快樂的小孩,亟需各醫院一起努力,否則挫折感只會不斷增加。

「當一個孩子從小受虐,他覺得隨時有人會欺負他,沒有安全感,漸漸地產生反社會人格,想把他扭轉回來變正常人格需要花更多時間、金錢和人力」黃璟隆說,我常思考自己跟團隊推廣兒少保護,發掘更多受虐兒童,這是對的,也相信我們真的有早期發現,但是發現以後是否真的讓孩子獲得家庭溫暖?不見得,因為他的原生家庭功能喪失。
受虐兒反社會人格需長期心理復健
黃璟隆表示,受虐兒被安置到寄養家庭後是否真的獲得家庭溫暖,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在探討,各縣市府和國家一直在關心這塊,從我接觸到的衛福部、法務部、教育部、警政署,各部門都很認真在做兒少保護,但是這是一個很複雜、難以一時解決的問題,「這一條漫漫長路,很難很難啦,所以有時候會倍感挫折。」

心理師、兒童精神科醫師遠遠不足
台灣兒少保護工作目前一大困境在於心理復健資源嚴重不足,黃璟隆直言,好像我們只會救回來,但是並沒有讓受虐兒變成幸福快樂的小孩,從事早期療育的心理師、兒童精神科醫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遠遠不夠,導致等待接受治療的時間比較久,但心理復健需要一年、二年、三年,一直做才有辦法恢復。
「我們社會能夠等待這麼久嗎?我們有這麼多有心的、願意付出在這一方面的專業人員嗎?這需要每個醫院一起努力,不然只有挫折感會增加」黃璟隆思索著。
人生重來同樣選擇? 黃璟隆兩難
若人生重來,黃璟隆對於是否會走同樣的路感到兩難,他說,整個社會願意走條路的人不多,也可能每個人得到的資源不同,我寫氣喘衛教文章,無心插柳被政府和學校研究所老師看到而開啟合作,因為當兒科學會理事長,所以幫忙兒少保護,不見得每個理事長都願意做這些事情,也未必有像長庚醫院願意花這個多錢支持。
「或許我就是被賦予任務,我也樂意去做」,黃璟隆說,從一而再、再而三的小事件得到慰藉,因為感動而驅使他繼續往前走,不見得每個人都跟他的想法一樣,也不見得都像他一樣得到這麼多支持。

健保資源扭曲不敢勸人當兒醫
話鋒一轉,黃璟隆直言現在不敢勸年輕醫師走兒科,因為整個健保資源是扭曲的,兒科醫師會越來越少,因為少子化,兒科不可能變成一個熱門行業。如果人生重來,他很難講會不會依舊選兒科,「但我還是不太想當醫師啦,因為我是一個容易融入感情的醫師。」
黃璟隆表示,看到紅斑性狼瘡病童平安長大,結婚、生子,拿個油飯給我,那一天我就會非常高興,但也有一些孩子因為嚴重併發症過世,曾有紅斑性狼瘡病人因肺部大量出血死亡,事後她的姊姊反而帶一堆禮物感謝我,「這時要怎麼處理?發生一個死亡案例就會讓我很難過,所以會很辛苦,但也有很多快樂的個案」。
病人14年信任 重大抉擇先問他
近來有一位紅斑性狼瘡病人相隔14年突然從豐原跑來找他,黃璟隆從未忘記小女孩當年即便罹患重病仍經常掛著笑臉,原來女孩想諮詢能否懷孕生子,聽到黃璟隆答覆當然可以,甚至有病友生了三、四個,女孩開心地鬆了口氣。
「當她面臨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候會想到來找我」,這份跨越14年的信任讓黃璟隆覺得所做的努力值得了。
看更多:
與父同行|院長之子繞路學醫「有不能犯錯壓力」 名醫父雞湯:挫折當學習會變強
人物|溜不回梧棲當小鎮醫生 兒虐氣喘名醫黃璟隆愛出診間「做傻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