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業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日學者:為對抗美國 台日韓要結盟
著有日本「半導體地緣政治學」的北海道大學教授太田泰彥(Ota Yasuhiko)今天表示,美國總統川普政策對於日本確實有影響,美國和日本都要有在地生產能量,為對抗美國強大力量,日本、韓國和台灣要結盟。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今天出席半導體與地緣政治論壇主持對話,與太田泰彥、目前擔任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教授的台積電前技術研發副總經理黃漢森,及描述艾司摩爾(ASML)崛起故事「造光者」的作者馬克・海因克(Marc Hijink),探討動態中的半導體。
太田泰彥說,日本過去一段時間政治非常不穩定,不過半導體政策卻非常清楚,就是要在日本國內能夠生產,台積電(2330)到熊本生產,政府資助的公司Rapidus,都會持續下去。
企業要跨國合作重點在信任
太田泰彥表示,川普對於日本確實有影響,川普知道美國需要什麼,美國要有生產能量,不過,日本也要有在地生產能量,即便是盟友國家,還是有競爭情況。
太田泰彥強調,美國力量非常強大,為了對抗美國力量,日本、韓國和台灣要結盟
他表示,未來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除了國家之間的競爭,還有公司之間競爭、公司和政府競爭,以及公司和外國政府競爭,情勢相當複雜,要找到平衡點,才能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案。
太田泰彥表示,輝達(NVIDIA)設計的晶片交給台積電生產,其中還要有SK海力士(Hynix)記憶體,SK海力士則有日本材料及機械公司協助,企業要採取跨國合作策略,重點是信任。
黃漢森說,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對於產業有很大影響,不僅晶片法案補貼有很大不確定性,還取消非營利研發計畫,以及攻擊大學。對於吸引國際人才到美國可能會受到阻礙,部分學校聘用教職員也可能會暫停,雖然影響不會馬上浮現,不過數十年後會看到影響情況。
半導體技術已來到十字路口
黃漢森表示,目前半導體技術已來到十字路口,2D微縮已不敷需求,後續將有3D堆疊及小晶片等新科技,過去成功的廠商未來不見得能夠成功。
他指出,過去幾十年無晶圓廠設計業蓬勃發展,觀察有越來越多無晶圓廠的地點更接近晶圓廠,雙方要有高度信任,分享技術產品藍圖。
黃漢森說,過去晶片設計廠有比較大的話語權,未來生產製程趨於重要。因信任問題,全世界分成西方國家及中國兩大陣營,而沒有信任就不會有強大的半導體產業。
馬克・海因克表示,當出口管制變成貿易談判的一部分,使得產業發展更難預測,許多企業會暫停新科技研發,會傷害整個半導體產業。
馬克・海因克說,除了信任外,產業間還有很多依賴,不過,仰賴單一地區供應,可能使得供應鏈脆弱,產能能夠更平均分布在全球將會是比較合理。(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