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15分33秒!「齊柏林衛星」發射前急喊卡 延至周六升空原因曝
【記者王良博、陳亮諭/台北報導】台灣第一個自製的衛星星系「福爾摩沙衛星八號」,其中第一顆衛星(FS-8A)被命名「齊柏林衛星」,原本預計台灣時間今(27日)日凌晨搭乘SpaceX航班自美國發射升空,但發射直播畫面一直卻停在倒數15分33秒,國家太空中心表示,SpaceX宣布,為確保火箭跟衛星安全,取消今日發射,延後台灣時間周六(29日)凌晨2時18分升空。
發射前15分33秒喊卡
國科會今凌晨發布新聞指出,國家太空中心(TASA)第一個自製光學遙測衛星星系「福衛八號」的首顆衛星「齊柏林衛星(FS-8A)」,原定台灣時間今(27日)凌晨2時18分搭乘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Transporter 15班次升空,不過,在發射直播中,火箭倒數時刻一直暫停在15分33秒。隨後SpaceX表示,為確保火箭跟衛星安全,取消今日發射,但已確認火箭與衛星目前均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火箭發射是非常複雜的工程,發射前取消很常見,最高優先是要保持衛星健康狀態下,SpaceX在整備過程發現一些狀況,評估無法在1小時內修復,取消今天發射。
延至11/29凌晨2時18分升空
據SpaceX 社群貼文及直播節目中說明,火箭在準備發射的過程中,任何微小的狀況都可能影響發射任務的安全,發射團隊還需要更多時間確認,因此取消本日發射;該班次火箭新的發射窗口,預計將延後至台灣時間11月29日凌晨2時18分。
TASA表示,臺灣的發射直播節目,也延至當日(11月29日)凌晨2時重新開播;目前將持續掌握進度,即時更新後續動態,在美國加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的福八整測團隊也將持續待命,關注火箭整備及衛星健康狀態。
國科會同步直播解說
國科會先前指出,台灣第一個自製星系福衛八號的第一顆「齊柏林衛星」(FS-8A),原先預計將於台灣時間今凌晨2時18分,搭乘SpaceX獵鷹九號的Transporter-15火箭航班,自美國加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當地時間11/26上午10:18)發射升空,預計台灣時間約04:38與火箭脫離,進入高度561公里、執行對地表取像的光學遙測任務太陽同步軌道。
國科會說,齊柏林衛星發射升空,國科會及國家太空中心(TASA)將透過臉書粉專及YouTube頻道,搭配SpaceX發射畫面,同步製作直播節目,內容涵蓋火箭與衛星科普知識講解、福衛八號計畫歷程回顧、產業代表訪談等。
預計發射140分鐘後進入任務軌道
國科會說明,乘載齊柏林衛星的Transporter-15火箭,預計發射3分多鐘後進行整流罩分離,8分鐘後回收火箭,54分鐘後開始於510公里軌道,釋放5顆台灣的立方衛星,105分鐘後點火前往561公里軌道,齊柏林衛星則預計於發射140分鐘後、約台灣時間凌晨04:38至04:41之間,進入任務軌道。
國科會介紹,福衛八號星系由太空中心結合國內產學研界自主研發,包含6顆原始解析度1米、2顆原始解析度小於1米的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自今年起逐年發射,預計2031年全星系佈建完成。
相較2017年升空的台灣首顆自製光學遙測衛星「福衛五號」原始解析度2米,福衛八號的解析度更高,並以星系方式運作,取像更清晰、更頻繁。
升空費用約3億元
國科會指出,齊柏林衛星將與後續福衛八號衛星,構成緊密的對地觀測網絡,影像資料將廣泛應用於國土規劃、農業監測、災害應變、科技外交與環境保護等領域。
除了主要的取像任務,齊柏林衛星還搭載成大物理系教授陳炳志團隊研發的「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DIAT)與電子溫度密度儀(TeNeP)」,可進行電離層觀測,以及地面伽馬射線閃光(TGF)起源與觸發機制研究。
據了解,此次齊柏林衛星發射升空的費用,約台幣3億元。
同時搭載5顆台灣自製立方衛星
此外,國科會提到,同班次火箭還搭載了5顆台灣自製立方衛星,分別為TASA新創追星計畫,委由創未來科技、鐳洋科技和芳興科技打造的「鐘雀1號」、「黑鳶1號」及「信天翁1號」,以及國科會補助成大、台大、台科大、淡江大學共同研發的Lilium-2、Lilium-3,本次任務可望將驗證多項我國自主研發的技術,包括衛星高頻通訊、星際通訊、智慧遙測、電能推進、展開機構、離軌控制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