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獨家|高雄外海罕見捕獲「地震魚」比人還高!民眾嚇:地震前兆? 專家這樣說

生活
2025/09/18 07:00
王勇超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王勇超/高雄報導】高雄一名漁民昨(16)日晚間出海捕撈白帶魚時,意外釣獲一尾長逾2公尺、魚體銀白帶狀、背鰭鮮紅且雙眼巨大如銅鈴的奇特魚類,今日凌晨送至前鎮漁港拍賣,立即引來民眾圍觀熱議,紛紛驚呼:「難道是地震的警示?」專家根據照片鑑定後指出,這尾並非傳說中的皇帶魚,而是石川氏粗鰭魚,同樣棲息於深海,俗稱都是「地震魚」,但科學證實與地震並無直接關聯。

漁民在高雄外海捕獲一尾長度超過2公尺的「地震魚」,比人還高。民眾提供 zoomin
漁民在高雄外海捕獲一尾長度超過2公尺的「地震魚」,比人還高。民眾提供

地震魚高雄外海罕見現蹤

這尾地震魚是漁民在高雄外海垂釣白帶魚時意外上鉤,魚體長超過2公尺、寬達40公分。當漁民將冰倉內的魚抓起,直立的魚身比成年男子還高,路過民眾驚訝大喊:「好大的魚!」

資深船長說,地震魚生活在深海中,偶而可在台東、花蓮的海域捕獲,高雄外海非常罕見,由於外觀奇特,每當現身市場,總能引發話題。

地震魚經專家鑑定是棲息在深海的石川氏粗鰭魚。民眾提供 zoomin
地震魚經專家鑑定是棲息在深海的石川氏粗鰭魚。民眾提供

「地震前兆」只是傳說

國家海洋研究院解釋,「地震魚」泛指深海的皇帶魚或粗鰭魚,這次捕獲的是石川氏粗鰭魚。由於牠們偶爾會因不明原因游至淺水區,加上古老傳說認為與地震有關,才會被視為「地震前兆」,但目前科學界的研究顯示地震魚和地震之間並無明顯關聯。地震魚的出現可能只是一種巧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廖德裕說,皇帶魚與粗鰭魚習性相近,棲息深度約500至1000公尺,長相也相似,但仍能分辨,例如皇帶魚的紅色背鰭會延伸至頭頂,而且頭頂會有長長的紅色絲狀鰭條,粗鰭魚則從頭後方才開始,根據照片來研判,此次明顯是粗鰭魚。

漁民在高雄外海捕獲「地震魚」。民眾提供 zoomin
漁民在高雄外海捕獲「地震魚」。民眾提供

地震魚可以吃

一名來前鎮漁港採購的餐廳廚師說,地震魚一般來說多是切段後清蒸,也可以上烤爐烤到表皮金黃焦香,再淋上檸檬汁、沾胡椒鹽享用,「由於肉質水分含量高,吃起來口感像是果凍!」

國海院補充,地震魚棲息於數百至數千公尺的深海,因研究有限,生態習性仍充滿未知,這些魚偶爾出現在淺海,可能與洋流或環境因素有關,不代表必然預示地震,此次現身高雄,更多的是生態與海洋研究的觀察價值。

東部也曾捕獲地震魚

台東海域去年5月有漁民捕獲目測長約2.5公尺,重達12.6公斤的地震魚。當地船長說,去年曾在成功、大武海域捕獲10餘尾,都是以延繩釣白帶魚時意外捕獲,雖然外型奇特,但上鉤後不太會掙扎,收線過程中的反抗力量也不大。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推薦新聞台中凶殺|女大生家屬返現場招魂痛哭!17歲少年逃逸畫面曝 移送少年法庭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地震魚 # 石川氏粗鰭魚 # 地震魚可以吃嗎 # 地震魚出現多久會地震 # 地震魚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