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7旬婦被控賣場推嬰兒車偷肉!稱「忘拿出結帳」 家中3度失火法官信了

出版時間:2025/10/13 12:56
社會 法庭
丁牧群 文章
嬰兒車示意圖。取自pexels zoomin
嬰兒車示意圖。取自pexels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丁牧群/台北報導】76歲林姓老婦2023年8月間推著嬰兒車,到全聯新北市淡水中山店購物,結帳時將嬰兒車上層的幼兒奶粉、冬瓜茶、扁食、醬瓜等商品拿上櫃檯結完帳,轉身離開,但她還沒走出門口,店員看見嬰兒車下層有幾樣商品未結帳,將她攔下,是鯖魚、牛肉片、雞腿骨3樣商品,售價共620元,店長報警後,全聯控告林婦竊盜,法院一審判她拘役20日,得易科罰金2萬元。上訴後,林婦堅稱自己把容易滲水的商品放在嬰兒車下層,結帳時忘記拿上櫃檯,並稱近年自家3度發生火災,都是因為她煮東西忘記關火。高等法院依據林婦出示的廚房燒黑照片及消防隊出勤記錄,認為她確實可能因為記憶力衰退,忘記嬰兒車下層還有商品,高院因此改判林婦無罪確定。

還沒走出賣場門口被店員攔下

此案高院合議庭成員為審判長林孟皇、法官文家倩、林呈樵。

審理時,林婦告訴法官,被控竊取的魚、牛、雞3樣商品她是放在嬰兒推車最下面那一層,「我還沒有結帳完,店員說下層這些沒有結帳,我馬上說好,我明明還沒有走出大門,我不知道為何店員就不讓我結帳,我是單純忘記結帳,沒有竊盜犯意」。

幫林婦辯護的法律扶助律師則主張,如果林婦有意偷東西,為何未將嬰兒車下層3樣商品完全隱匿?而且林婦將不會滴水的奶粉等商品放在上層,將容易滲水的商品放置嬰兒推車下層平放,合情合理,全聯雖有提供購物籃及推車,但僅限店內使用,案發時林婦已高齡74歲,確有必要使用嬰兒車輔助步行到商場購物,並將商品放在嬰兒車內,以減輕走路負重。

老婦3度煮食忘記關火引發火災

律師另主張林婦曾因煮東西時忘記關火,導致家中發生火災,消防隊曾到場處理,並提出林婦家中廚房牆壁與鍋子遭燒黑的照片為證。

此案今年8月開庭時,林婦說自家一共發生過3次火災,「最近2天才發生,我今天有帶燒起來的照片,大約10年前也有一次」。

高院合議庭函詢消防局查證屬實,認為林婦確實可能因為記憶力衰退而忘了將嬰兒車下層商品結帳,逆轉改判林婦無罪確定。

林婦曾因煮食忘記關火,家中3度發生火災。示意圖。資料照 zoomin
林婦曾因煮食忘記關火,家中3度發生火災。示意圖。資料照

台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

合議庭在判決中語重心長寫道,台灣已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對於這些廣大民眾可能的身心狀況與行為模式,政府及社會各界應善加體察,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神經細胞數量減少,神經傳導物質活性降低,導致記憶力衰退,這是公眾周知的事實,這種衰退是自然過程,嚴重者甚至產生失智症,而失智症是進行性退化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

合議庭認為正常老化與失智症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雖然會偶爾忘記事情,但事後能想起,且認知功能影響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後者則是經常忘記事情,事後也無法想起,而且影響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

台灣60歲以上竊嫌逐年增加 失智症是原因之一

合議庭引用內政部警政署2018年至2022年的統計,指出台灣60歲以上的竊盜嫌疑人逐年增長,警政署推測老年生活貧困、身心失衡是犯案原因,其中失智症也是原因之一。

失智者「偷竊」的樣態,包括因記憶力退化忘了付錢,或因判斷力下降,逕自騎走他人的機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也有失智者出現妄想,認定他人的物品是自己的。

合議庭指出,審判實務上有多起竊盜案,被告購物時忘記結帳,或擅自騎走他人的交通工具遭起訴,法院綜合事證後,判定被告因罹患失智症或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記憶功能比同年齡、同教育程度的人差,但未達失智症標準),因此難以排除林婦因記憶障礙或記憶力衰退而忘記結帳。

台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示意圖。取自Pexels zoomin
台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示意圖。取自Pexels

失智症不只「阿茲海默型」 輕度認知障礙是治療黃金期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生曾指出,台灣已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盛行率隨人口老化迅速上升,預估將從2024年的7.99%增至2050年的11.11%,屆時全台失智人口將突破百萬人。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指出,失智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初期症狀與老化相似易混淆,患者除了記憶等功能減退、還會有情緒個性的轉變,甚至出現對家人誤解等異常行為,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建議若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可就醫評估找出原因,有家族病史者更應積極檢查。

失智症是一個症候群,有多種神經退化疾病都會導致失智症,王培寧表示,主要可分為4大類型,包括以記憶力衰退為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占比達56.8%,好發於65歲以上。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指出,阿茲海默症的致病主因在於病人大腦中異常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 (Aβ) 及Tau蛋白,這類物質早在症狀出現的數年前、甚至數十年前就開始累積,逐步致使神經細胞受損,最初症狀往往表現在短期記憶障礙,進而影響語言能力、方向感、判斷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最終引發大腦萎縮與功能衰退。

不過在真正走向失智之前的「輕度認知障礙(MCI)」是關鍵治療黃金期。王培寧表示,此時雖有記憶或認知困難,仍能維持煮飯、理財、服藥等日常生活,其中每年約有10至15%會轉化為失智症,若能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時診斷、找出病因,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或穩定病情。

推薦新聞

空服員抱病上班猝逝內幕曝!勞檢處急奔長榮航空稽查 工會哀悼籲:速查明事實

「爸爸出門沒回家」!6旬翁倒臥路邊 遭小黃運將輾過身亡

 國民黨主席政見會高雄登場!柯志恩喊話團結:敵人不是在黨內 一句話讓全場笑了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全聯竊盜案 # 記憶力衰退 #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