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撞球名將張榮麟疑心肌梗塞猝逝 醫:留意夏季不尋常手臂痛牙痛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40歲的台灣撞球名將「火雲邪神」張榮麟,昨在印尼猝逝,疑似為心肌梗塞。醫師指出,近年有觀察到年輕化趨勢,可能與三高年輕化有關,加上夏季高溫易因脫水導致血液濃稠、引發血栓,民眾除補足水分、避開中午高溫時段,更要留意胸悶、胸痛等典型症狀,以及不尋常的背痛、手臂痛、牙齦痛等「轉移痛」,一旦不適務必告知他人並盡速就醫。

衛福部2024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為該年度十大死因第2名,每十萬人口中有99.4人,也就是超過2.3萬人因此死亡。
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說,以往心肌梗塞好發在五、六十歲族群,但近年確實有觀察到年輕化趨勢,可能跟三高年輕化有關,但可能因為處於巔峰的身體狀態,容易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
有些個案會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林謂文指出,如抽菸、酗酒、壓力大等,對血管都是危險因子,加上有些人生活作息失調、日夜顛倒,或者生活過於緊張、忙碌、有壓力,甚至有過勞的狀態等,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很大的影響。
夏季高溫脫水 恐成心梗「最後一根稻草」
林謂文說,以這類運動員為例,有可能經過一連串的比賽、訓練而沒有良好的調適,確實可能影響健康,如果處於壓力狀況下,要適度舒壓、轉移注意力,避免讓身體一直處於亢奮、壓力的狀態,因為自律神經的刺激,會造成心臟跟血管的負擔增加,也會造成血管疾病發生;如果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也隨之增加,代表心血管阻塞的機率就會愈高。
林謂文進一步解釋心肌梗塞的機制。當血管本身已有阻塞或狹窄,夏季高溫、脫水等因素就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加上天氣熱會使血液變濃稠,容易產生血栓,一旦血栓堵住狹窄的血管,就會造成心肌缺氧,引發憾事。
避免脫水每天至少喝2000cc 轉移痛要提高警覺
除非本身屬於洗腎或嚴重的心臟衰竭需限水的族群,一般健康成年人每日建議水分攝取量2000毫升,可以視身體出汗的狀況再補充500毫升、有大量出汗的情況,如戶外跑動、走動,可以多增加1000毫升的水分攝取,一定要外出活動或運動的話,可選擇清晨或傍晚、相對氣溫比較低的時候,林謂文提醒,一定要補充水分,如果大量排汗也要補充電解質,如運動飲料等。
林謂文說,心肌梗塞有五大症狀,包括胸悶、胸痛、喘、呼吸困難、心悸等,還有些人會全身冒汗,如果還沒有嚴重到出現心肌梗塞的話,可能會有胸悶、喘不過氣、身體異常疲累等,都要特別提高警覺,反覆或持續發生,或者過往沒有的症狀突然發生,都是不能忽略的前兆。 除了五症狀外,也要留意「轉移痛」。
轉移痛可能出現在牙齦、下巴 不舒服速就醫
林謂文指出,這種疼痛是從胸悶胸痛,轉移到靠近心臟的範圍,例如左邊肩膀或手臂,尤其是手臂的內側,有可能轉移到頸部的地方、下巴,甚至到牙齦,甚至會反射到後背等。
一旦疼痛突然發生,只要覺得非常不舒服都可以趕快就醫;第二,一定要告訴其他人自己很不舒服,林謂文說,「因為你可能接下來需要別人幫助,送你就醫」,因為接下來就昏倒或失去意識,需要他人急救等;第三,症狀可以接受,但以前沒有過,要特別提高警覺,如果再次發生或是反覆的發生的話要特別注意、趕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