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一句話撫慰愛滋媽40年 老年女性感染者陷雙重困境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累計愛滋感染者人數約4萬5000多人,儘管女性只占5%,卻常因為害怕被歧視而隱瞞病情,心理壓力無處釋放也錯失獲得醫療與社會資源的機會,進入中高齡後醫療與生活挑戰日益嚴峻。61歲的阿珍回憶40年前初次就醫時,醫師涂醒哲一句「就像感冒,吃藥慢慢就會好」讓她感念至今。 2025/09/13 19:51 生活 醫藥
我國雙酚A管理遠比歐盟寬鬆!曝露風險高 毒物專家教3招自保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雙酚A會影響生殖與內分泌系統,歐盟於2023年將雙酚A每日人體耐受量(TDI)加嚴2萬倍,去年底公告全面禁用雙酚A於食品接觸的產品,監察院調查,衛福部迄今未訂定雙酚A之TDI,對於食品包裝及容器之溶出限量標準也較歐盟寬鬆,建議滾動檢討。毒物科醫師提醒,別將罐頭直接開洞加熱、PC材質水壺別裝高溫或酸性飲料、接觸熱感應紙後務必洗手。 2025/09/13 18:28 生活 醫藥
9:30PM「蔡依林時區」太硬! 醫提醒睡對時間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44歲的天后蔡依林至今仍維持良好狀態,日前分享自己晚上9:30睡覺的「蔡依林時區」更引發網友熱議。家醫科醫師指出,晚睡會影響荷爾蒙與血糖穩定,但體脂過高、血糖異常、慢性發炎也會反過來破壞睡眠品質,其實不用硬逼自己達到那個狀態,只要能在晚上10點到11點間入睡,就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黃金時段。 2025/09/13 08:10 生活 醫藥
工程師疑撞鬼!半夜常驚醒、心臟狂跳 原來是睡眠呼吸中止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一名40多歲工程師長期在半夜驚醒,伴隨心臟狂跳不止,適逢鬼月讓他懷疑自己見鬼,由於睡不好,白天精神渙散、原本控制良好的高血壓也突然失控,就醫才發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體重上升、代謝異常、腦部退化,死亡風險增加2.5倍。 2025/08/30 18:43 生活 醫藥
9月新制|兩類癌友凍卵、取精最多補助7萬 國中男公費打HPV疫苗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9月有幾個重大新制,首先是補助18歲至40歲乳癌或血液癌患者取卵療程或取精處置保存,第二個是擴大HPV疫苗公費接種對象至國中男生,第三個是健保放寬PCSK9血脂調節劑給付規定,助攻高血脂治療,第四是健保修訂藥品給付規定,減輕晚期胃腸道基質瘤(GIST)及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的經濟負擔。 2025/08/30 15:45 生活 醫藥
大型研究:精液品質差恐少活2.7年! 醫點名「1飲食習慣」是元凶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一項追蹤近8萬名男性、長達50年的丹麥大型研究發現,精液品質與個人壽命有著高度相關,品質最好的男性平均壽命竟比最差者多了2.7年。醫師指出,男性不孕不只是生殖問題,更應被視為身體提早發出的「健康警報」,其背後可能潛藏著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風險,而選擇無糖飲料、低糖飲食,不只幫助控制體重,還能守護男性的攝護腺與性功能,甚至減少包皮炎,尿路結石。 2025/08/24 13:41 生活 醫藥
賈靜雯憶母罹皮蛇劇痛!醫點名5大感染症傷心腦血管 逾50歲打疫苗自費1.6萬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藝人賈靜雯不僅小時候見過奶奶「蛇纏腰」留下陰影,母親也曾因抵抗力下降罹患帶狀疱疹,承受病因不明的劇痛。包含皮蛇在內的5大疾病,都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為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共同發表《心血管病患疫苗接種指引》,將帶狀疱疹與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肺炎、呼吸道融合病毒,並列為建議優先預防的五大疾病。 2025/08/21 17:25 生活 醫藥
核三公投辯論4|黃國昌憂台灣禁不起光電板摧殘 諷台電跌倒「綠油油吃飽」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距離重啟核三公投投票剩10天,中選會舉辦的第四場正反方辯論會今早登場,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對上僅20歲的反方代表吳亞昕。黃國昌批評民進黨政府能源轉型大跳票、大失敗,台灣已淪為「台電跌倒,綠油油吃飽」,綠營權貴是唯一受益者;他坦言過去曾反對核電,但閱讀國際多國資料、向產業界請益,核電問題可透過科學解決,黃強調,核廢料選址不是一個人片面指定,應從下而上進行社會溝通,在公開透明環境做出最有智慧選擇。 2025/08/13 11:43 能源
南部女沒養寵物卻染「兔熱病」 18年來第3例!感染源待釐清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本土兔熱病再度現蹤!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新增自2022年以來首例本土兔熱病確定病例,為南部地區70多歲本國籍女性,有多重慢性病史,飲食以熟食為主,潛伏期無國外旅遊史,也沒有從事戶外活動且無動物接觸史、家中無飼養寵物,住家周邊無草叢或工地等風險環境,且未受蚊蟲叮咬,感染源待釐清。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2007年列為法定傳染病後,共累積1例境外移入、2起本土個案。 2025/08/12 15:25 生活 醫藥
小時候胖抽高就會好? 兒科醫曝真相:更容易生病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教育部調查,全台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3.8%,國中學童更高達28.6%,代表每4名學童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兒科醫師觀察,近年因肥胖而非單純感冒問題來求診的兒童比例上升,很多家長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抽高了就好」,但其實「小時候胖就是胖」,甚至導致免疫力下降而容易感冒等,要長高除了父母基因外,透過良好飲食、充足睡眠和規律運動,可以在遺傳基礎上再多長高約6公分。 2025/08/11 19:05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