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核三重啟公投未過關 各家外媒評論一次看

國際 寰宇要聞
2025/08/24 12:40
黃惠瑜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台灣核三重啟公投23日投開票,結果為同意票434萬1432張,不同意票151萬1693張,全國投票率29.53%,距離通過門檻500萬522人同意票,還差約65.9萬票,因此沒通過。面對這項結果,國際媒體如何解讀台灣的能源與國防困境?以下為讀者彙整各家外媒的視角與分析。

核三廠位於墾丁海域,今年5月全廠正式停機。葉志明攝 zoomin
核三廠位於墾丁海域,今年5月全廠正式停機。葉志明攝

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指出,儘管台灣總統賴清德所屬民進黨以主張「非核家園」聞名,但賴清德似乎不排除未來使用核能的可能性。

賴清德總統23日晚間表示,「未來若技術更為安全、核廢料減少、社會接受度提高,我們不排除先進核能」。賴也表示,「人民要的是安心、要的是穩定的供電,這都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

賴清德23日於總統府發表談話,指出公投雖沒通過門檻,但他仍尊重公投結果。陳卓邦攝 zoomin
賴清德23日於總統府發表談話,指出公投雖沒通過門檻,但他仍尊重公投結果。陳卓邦攝

《海峽時報》指出,賴的言論是迄今為止最明確的跡象之一,顯示他所領導的執政黨民進黨正在重新審視其全面反對核能的立場。此外,這次核三公投也凸顯台灣在地緣政治緊張和經濟成長需求之下,必須在確保能源安全與環境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所面臨的挑戰。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坎西恩(Mark Cancian)表示,「能源是台灣韌性中最薄弱的環節」。他也強調,確保能源來源具有韌性對台灣至關重要。

彭博報導,核三延役公投失敗是投票率不足導致。在沒有核能發電的支持下,台灣恐得增加對液化天然氣(LNG)等進口燃料的依賴,以滿足包括晶片製造業在內等高耗能產業的需求。

福斯新聞(Fox News)23日報導台灣核三公投,指出在來自中國大陸的巨大威脅下,台灣高達97%的能源卻仰賴進口,安全專家警告,北京當局可以不費一兵一卒,直接利用台灣的這項致命弱點。

報導指出,在民進黨2016年起承諾2025年前逐步淘汰核能後,台灣今年5月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廠反應爐正式除役。此後,安全專家便持續提出警告,認為此舉進一步暴露台灣面對中國的脆弱性。因為台灣高度依賴能源進口,大量仰賴美國、澳洲、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等國的液化天然氣和原油進口。

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FDD)中國高級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在本月初代表團訪問台灣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能源依賴是台灣的『阿基里斯腱』(致命弱點)」。FDD專家指出,在過去10年,台灣的能源需求有高達97%的仰賴進口,其中主要為化石燃料,目前化石燃料佔總能源使用量略高於90%,而再生能源則佔另外的7%。

辛格頓表示,「北京可以不開槍就能利用這個弱點」,他指出中國可以輕易切斷對台貿易。 「中國可以利用其海上主導權、法律戰和網路工具來切斷(台灣的)能源供應,並考驗台灣的政治韌性」。

辛格頓表示,為了更好的防範潛在的中國封鎖,台灣必須更好的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而「美國必須幫助台灣快速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減少對卡達這類脆弱供應商的依賴,並可能做好耐力持久戰的準備,因為我認為中國正是以這種方式思考這個問題的」,他指出卡達與中國關係密切,且向北京大量出口液化天然氣。言下之意,台灣對卡達能源的依賴,可能成為一個潛在的戰略弱點。

德國之聲(DW)指出,包括美國前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在內等多位著名分析家,皆公開強調台灣核能對於能源獨立與國防安全的重要性。

德國核技術協會(Kerntechnik Deutschland)發言人帕赫(Martin Pache)表示,「核能提供高度的獨立性,這在危機情況下非常有幫助,因為你可以將核燃料儲存在現場長達數年」。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核三公投 # 重啟核三 # 公投